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前言 | 第11-12页 |
1.2 岩体分级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岩体分级发展概述 | 第12页 |
1.2.2 国外岩体分级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分级方法的发展进程与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岩体分级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岩体质量影响因素及常用分级方法分析 | 第18-35页 |
2.0 概述 | 第18页 |
2.1 岩体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3页 |
2.1.1 岩石力学性质 | 第18-19页 |
2.1.2 岩体结构与结构面性质 | 第19-20页 |
2.1.3 地应力 | 第20-21页 |
2.1.4 地下水状况 | 第21-23页 |
2.2 常见的岩体分级方法 | 第23-32页 |
2.2.1 南非地质力学法(即RMR法) | 第23-24页 |
2.2.2 岩体质量指标Q分类法(NGI法) | 第24-28页 |
2.2.3 铁科院西南所提出的“隧道工程岩体分级”方法 | 第28-30页 |
2.2.4 岩体质量分级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 第30-32页 |
2.3 常用分级方法分级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证据理论基础 | 第35-45页 |
3.1 概述 | 第35-36页 |
3.2 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36-39页 |
3.2.1 识别框架 | 第36页 |
3.2.2 基本概率分配函数 | 第36-37页 |
3.2.3 信任函数 | 第37页 |
3.2.4 似然函数 | 第37-38页 |
3.2.5 m、Bel、Pl的几何意义 | 第38-39页 |
3.3 证据理论的合成规则 | 第39-41页 |
3.3.1 两证据的合成法则 | 第39-41页 |
3.3.2 多证据的合成法则 | 第41页 |
3.4 基本概率分配函数的确定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岩体质量分级模型 | 第45-58页 |
4.1 概述 | 第45页 |
4.2 组合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45-46页 |
4.2.1 组合评价的概念 | 第45-46页 |
4.2.2 组合评价的作用 | 第46页 |
4.3 岩体组合评价的原理 | 第46-47页 |
4.4 基于证据理论的岩体质量分级组合评价计算模型 | 第47-49页 |
4.4.1 选取合适的基础分级方法 | 第47-48页 |
4.4.2 组合评价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4.5 基本概率分配函数的确定方法 | 第49-53页 |
4.5.1 常见的距离计算方法 | 第49-51页 |
4.5.2 基础分级方法评价结果的标准化处理 | 第51-52页 |
4.5.3 岩体质量分级中的欧氏距离 | 第52-53页 |
4.5.4 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 | 第53页 |
4.6 冲突证据的处理 | 第53-55页 |
4.7 实施框架 | 第55-5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 | 第58-68页 |
5.0 概述 | 第58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8-59页 |
5.2 常用岩体方法分级 | 第59-62页 |
5.2.1 BQ法的分级 | 第59-60页 |
5.2.2 RMR法的分级 | 第60-61页 |
5.2.3 Q法的分级 | 第61-62页 |
5.2.4 RMQ法的分级 | 第62页 |
5.3 常用方法分级结果比较 | 第62-63页 |
5.4 组合评价模型的分级 | 第63-66页 |
5.4.1 建立识别框架 | 第63页 |
5.4.2 选择合理的基础分级方法 | 第63页 |
5.4.3 确定各个分级方法的基本概率分配 | 第63-65页 |
5.4.4 总的支持概率 | 第65-66页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