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的发展历史 | 第12-17页 |
1.2.1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的几种主要结构形式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工程背景及结构模型 | 第19-25页 |
2.1 工程概述 | 第19页 |
2.2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方案设计 | 第19-21页 |
2.2.1 主缆 | 第20页 |
2.2.2 斜拉索 | 第20页 |
2.2.3 吊索 | 第20-21页 |
2.2.4 加劲梁 | 第21页 |
2.2.5 索塔 | 第21页 |
2.2.6 二期恒载及基础变位 | 第21页 |
2.3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全桥有限元模型 | 第21-24页 |
2.3.1 单元类型 | 第21-22页 |
2.3.2 边界条件 | 第22页 |
2.3.3 材料参数 | 第22页 |
2.3.4 构件几何特性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结构受力特性 及参数分析 | 第25-51页 |
3.1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刚度分析 | 第25-29页 |
3.1.1 纵向刚度 | 第25-28页 |
3.1.2 竖向刚度 | 第28页 |
3.1.3 横向刚度 | 第28-29页 |
3.1.4 刚度分析结论 | 第29页 |
3.2 结构活载受力的影响线分析 | 第29-35页 |
3.3 温度影响 | 第35-37页 |
3.3.1 主缆升温 | 第35-36页 |
3.3.2 斜拉索升温 | 第36-37页 |
3.4 参数分析 | 第37-49页 |
3.4.1 矢跨比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2 吊跨比的影响 | 第40-44页 |
3.4.3 吊索纵向布置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4 加劲梁刚度对斜拉索、吊索内力幅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5 钢混结合面的位置 | 第46-48页 |
3.4.6 吊索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 第51-58页 |
4.1 斜拉桥和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计算方法 | 第51页 |
4.2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合理成桥状态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4.3 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步骤和结果 | 第52-54页 |
4.4 考虑施工过程对成桥内力状态的影响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 仿真分析 | 第58-104页 |
5.1 施工阶段计算 | 第58-73页 |
5.1.1 施工方案介绍 | 第58-59页 |
5.1.2 施工阶段划分 | 第59-62页 |
5.1.3 施工过程分析结果 | 第62-73页 |
5.2 运营阶段计算 | 第73-103页 |
5.2.1 主缆分析结果 | 第75-76页 |
5.2.2 吊索分析结果 | 第76-80页 |
5.2.3 斜拉索分析结果 | 第80-82页 |
5.2.4 加劲梁分析结果 | 第82-90页 |
5.2.5 混凝土桥塔 | 第90-96页 |
5.2.6 结构变形 | 第96-101页 |
5.2.7 主缆锚固张力与支座反力 | 第101-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疲劳敏感构件分析 | 第104-119页 |
6.1 疲劳荷载模型 | 第105-106页 |
6.2 斜拉索疲劳应力幅 | 第106-112页 |
6.3 吊索疲劳应力幅 | 第112-116页 |
6.4 加劲梁疲劳应力幅 | 第116-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