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3 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单亲家庭 | 第17-18页 |
2.1.2 偏差行为 | 第18页 |
2.1.3 青少年 | 第18页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ABC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9页 |
2.2.3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9-20页 |
2.2.4 镜中我理论 | 第20页 |
2.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单亲家庭青少年偏差行为 | 第21-46页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的介绍 | 第21-23页 |
3.2 研究对象的问题评估 | 第23-24页 |
3.3 研究对象产生偏差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3.3.1 自我原因 | 第24-25页 |
3.3.2 家庭原因 | 第25页 |
3.3.3 学校原因 | 第25-26页 |
3.3.4 社会原因 | 第26页 |
3.4 介入目标 | 第26-27页 |
3.4.1 介入总目标 | 第26页 |
3.4.2 介入分目标 | 第26-27页 |
3.5 小组方法的引入 | 第27-28页 |
3.6 小组活动的介入过程 | 第28-42页 |
3.6.1 第一次小组活动:吾们相见恨晚 | 第28-31页 |
3.6.2 第二次小组活动:情绪释放 | 第31-34页 |
3.6.3 第三次小组活动:勇敢面对自我 | 第34-37页 |
3.6.4 第四次小组活动:成就魅力的我 | 第37-38页 |
3.6.5 第五次小组活动:调整对家庭的认知 | 第38-41页 |
3.6.6 第六次小组活动:温故知新 | 第41-42页 |
3.7 小组活动结束,迎接崭新生活 | 第42-43页 |
3.8 小组活动评估 | 第43-4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专业反思 | 第46-51页 |
4.1 结论 | 第46-47页 |
4.1.1 单亲家庭青少年面对突发事件承受力较低 | 第46页 |
4.1.2 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方法改善单亲家庭青少年偏差行为有效. | 第46页 |
4.1.3 小组活动对改善单亲家庭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效果明显 | 第46-47页 |
4.1.4 小组活动过程存在困境 | 第47页 |
4.2 专业反思与思考 | 第47-51页 |
4.2.1 技巧反思 | 第48-49页 |
4.2.2 效果反思 | 第49-50页 |
4.2.3 未来思考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个人简介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