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网络链接中的盗窃诈骗案评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2章 案情简介 | 第11-15页 |
2.1 臧某盗窃、诈骗案 | 第11-12页 |
2.2 机票案 | 第12-13页 |
2.3 偷换二维码案 | 第13页 |
2.4 争议焦点 | 第13-15页 |
第3章 “处分行为”是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关键 | 第15-31页 |
3.1 处分主体 | 第15-17页 |
3.1.1 被害人与受骗人为同一人 | 第15-16页 |
3.1.2 被害人与受骗人不一致 | 第16-17页 |
3.1.3 案例中处分主体的认定 | 第17页 |
3.2 处分行为 | 第17-24页 |
3.2.1 所有权转移说 | 第18-20页 |
3.2.2 占有转移说 | 第20-21页 |
3.2.3 持有转移说 | 第21-22页 |
3.2.4 占有迟缓并非占有转移 | 第22-23页 |
3.2.5 案例中财产转移的认定 | 第23-24页 |
3.3 处分意识 | 第24-31页 |
3.3.1 处分意识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3.3.2 处分意识的内容 | 第25-29页 |
3.3.3 案例中处分意识的认定 | 第29-31页 |
第4章 案例评析 | 第31-35页 |
4.1 臧某盗窃、诈骗案 | 第31-33页 |
4.1.1 关于本案盗窃部分事实的法律分析 | 第31-32页 |
4.1.2 关于本案诈骗部分事实的法律分析 | 第32-33页 |
4.2 机票案成立盗窃罪 | 第33-34页 |
4.3 偷换二维码案成立盗窃罪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