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对“朱陆之辩”的诠释与会通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及框架安排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唐君毅对“朱陆之辩”的诠释 | 第14-30页 |
第一节 从哲学史看“朱陆之辩”的内涵 | 第15-21页 |
一、“为学之方”是“朱陆之辩”的核心 | 第15-16页 |
二、元明清学者对“朱陆之辩”的讨论 | 第16-19页 |
三、民国以来学者对“朱陆之辩”的讨论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唐君毅对“朱陆之辩”的诠释 | 第21-30页 |
一、唐君毅对“道问学”与“尊德性”的批驳 | 第22-24页 |
二、唐君毅对“心与理二”与“心与理一”的批驳 | 第24-30页 |
第二章 唐君毅对“朱陆之辩”的会通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唐君毅论朱陆会通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一、“朱陆之辩”的性质 | 第30-31页 |
二、唐君毅的哲学是会通哲学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唐君毅论朱陆会通的可能性 | 第32-36页 |
一、象山思想来源于明道 | 第33-35页 |
二、朱子思想来源于明道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学圣工夫视域下朱陆会通 | 第36-44页 |
一、朱陆学圣工夫 | 第36-39页 |
二、朱陆“主体”“本心” | 第39-40页 |
三、朱陆自然会通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唐君毅“朱陆之辩”研究的特点及其价值 | 第44-56页 |
第一节 唐君毅“朱陆之辩”研究的特点 | 第44-49页 |
一、道统的继承 | 第45-46页 |
二、超越的反省 | 第46-47页 |
三、贯通的关联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唐君毅“朱陆之辩”研究的时代特征 | 第49-53页 |
一、历史上的朱陆和会 | 第50-52页 |
二、唐君毅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援用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唐君毅“朱陆之辩”研究的价值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