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1章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产生背景 | 第15-19页 |
1.1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 第15-17页 |
1.2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 第17-19页 |
第2章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概述 | 第19-29页 |
2.1 科学研究纲领的构成 | 第19-22页 |
2.1.1 硬核 | 第19-20页 |
2.1.2 保护带 | 第20页 |
2.1.3 启发法 | 第20-22页 |
2.2 科学研究纲领的更替与演进 | 第22-24页 |
2.2.1 进步的研究纲领 | 第22页 |
2.2.2 退化的研究纲领 | 第22-23页 |
2.2.3 进步的研究纲领与退化的研究纲领的交替 | 第23-24页 |
2.3 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评价标准 | 第24-29页 |
2.3.1 评价标准的选择 | 第24页 |
2.3.2 评价标准的内容 | 第24-26页 |
2.3.3 评价标准的特点 | 第26-29页 |
第3章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意义与启示 | 第29-43页 |
3.1 对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发展模式的扬弃 | 第29-34页 |
3.1.1 从“朴素证伪主义”到“精致证伪主义” | 第29-32页 |
3.1.2 从“范式”到“研究纲领 | 第32-34页 |
3.2 推进了对科学合理性的研究 | 第34-36页 |
3.2.1 科学方法论指导科学史的理性重建 | 第35页 |
3.2.2 科学史是检验科学方法论的标准 | 第35-36页 |
3.3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局限性 | 第36-38页 |
3.3.1 评价标准的宽泛性 | 第36-37页 |
3.3.2 时间上的模糊性 | 第37-38页 |
3.4 对后继科学哲学家的影响 | 第38-43页 |
3.4.1 劳丹对拉卡托斯科学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38-40页 |
3.4.2 夏佩尔对拉卡托斯科学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