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当前研究难点 | 第18-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特质:共产主义与中国梦历史实践的科学信念 | 第22-38页 |
2.1 信仰的定义与门类 | 第22-29页 |
2.1.1 信仰的定义:实践各个层面的表现 | 第22-24页 |
2.1.2 信仰的历史形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 第24-27页 |
2.1.3 信仰的特征:人类实践性存在方式的独特功能 | 第27-29页 |
2.2 马克思主义与信仰 | 第29-34页 |
2.2.1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信仰 | 第29-30页 |
2.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 第30-32页 |
2.2.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特质 | 第32-34页 |
2.3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下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梦 | 第34-38页 |
2.3.1 中国梦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最新具体表现形式的原因 | 第34-35页 |
2.3.2 中国梦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最新具体表现形式的条件 | 第35-38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梦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 第38-48页 |
3.1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意识形态上遇到的挑战 | 第38-40页 |
3.1.1 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对共产主义信仰形成长期压制力量 | 第38-39页 |
3.1.2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氛围跌入“低谷” | 第39-40页 |
3.2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前文化环境上遇到的挑战 | 第40-43页 |
3.2.1 世界性信仰危机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 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选择的多元化 | 第41-42页 |
3.2.3 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 | 第42-43页 |
3.3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当下中国梦的严重影响 | 第43-48页 |
3.3.1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导致人们普遍存在着精神生活的空虚 | 第43-44页 |
3.3.2 封建迷信、不良社会思潮以及危险替代物的借机渗透 | 第44-45页 |
3.3.3 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 | 第45-48页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48-56页 |
4.1 中国梦历史实践客观历史条件的复杂、特殊性的因素 | 第48-50页 |
4.1.1 现代社会的科学化、物质化、多元化等带来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2 中国社会同时面临现代化与超越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 第49-50页 |
4.2 中国社会主体精神发展态势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 第50-52页 |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阶级基础和思想文化条件有重大变化 | 第50-51页 |
4.2.2 中国梦历史实践的长期发展使得“中、西、马”信仰资源呈现复杂格局 | 第51-52页 |
4.3 中国梦历史实践的学术思想资源和研究方式方法的局限性 | 第52-56页 |
4.3.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无法直面信仰问题的特殊性研究 | 第52-53页 |
4.3.2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难以对信仰问题作出全面探究和创造性阐发 | 第53-56页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路径:与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相结合 | 第56-66页 |
5.1 把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与中国梦的历史实践紧密有机统一起来 | 第56-60页 |
5.1.1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历史形态 | 第57-58页 |
5.1.2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中互动发展 | 第58-59页 |
5.1.3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鼓舞、引导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 | 第59-60页 |
5.2 在理论研究中充分整合“中西马”信仰资源进而建构“三足而立、以马当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梦”信念 | 第60-62页 |
5.2.1 以实践哲学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梦”信仰的研究 | 第60页 |
5.2.2 科学分析和评估“中西马”信仰资源的积极价值 | 第60-62页 |
5.2.3 全面建构“三足而立、以马当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梦”信念 | 第62页 |
5.3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第62-66页 |
5.3.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主体认同感 | 第63-64页 |
5.3.2 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 第64-65页 |
5.3.3 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长效机制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