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有机硅橡胶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 交联网络对有机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第15-20页 |
1.2.1 集中交联结构补强有机硅橡胶的机理 | 第16-17页 |
1.2.2 集中交联结构补强有机硅橡胶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 偶联剂改善无机-有机界面性能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1 硅烷偶联剂改善无机-有机界面性能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2 大分子偶联剂改善无机-有机界面性能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 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大分子硅烷偶联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51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8-29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3 测试方法及表征 | 第29-30页 |
2.3.1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 | 第29页 |
2.3.2 核磁共振 | 第29页 |
2.3.3 气相色谱 | 第29页 |
2.3.4 凝胶渗透色谱 | 第29-30页 |
2.3.5 乙烯基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4.1 溶剂的干燥 | 第30页 |
2.4.2 Karstedt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1页 |
2.4.3 甲基二烯丙基硅烷的制备 | 第31-32页 |
2.4.3.1 原料的纯化 | 第31页 |
2.4.3.2 甲基二烯丙基硅烷的制备 | 第31-32页 |
2.4.4 硅氢加成反应 | 第32页 |
2.4.5 乙烯基硅油的合成 | 第32-33页 |
2.4.6 大分子硅烷偶联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4-50页 |
2.5.1 原料的气相色谱表征 | 第34-36页 |
2.5.2 甲基二烯丙基硅烷的表征 | 第36-38页 |
2.5.3 油状产物的表征 | 第38-40页 |
2.5.4 超支化聚硅碳烷的表征 | 第40-44页 |
2.5.5 乙烯基硅油的表征 | 第44-46页 |
2.5.6 大分子硅烷偶联剂的表征 | 第46-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大分子硅烷偶联剂对有机硅橡胶性能的改善及表征 | 第51-65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1-52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51-5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3.3 测试方法及表征 | 第52-54页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52页 |
3.3.2 硅橡胶密度测试 | 第52-53页 |
3.3.3 交联密度测试 | 第53-54页 |
3.3.4 机械性能 | 第54页 |
3.3.5 热重 | 第54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3.4.1 配方设计 | 第54-55页 |
3.4.2 硅橡胶的制备 | 第55-56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3.5.1 硅橡胶交联密度的表征 | 第56-57页 |
3.5.2 硅橡胶机械性能的表征 | 第57-59页 |
3.5.3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59-61页 |
3.5.4 硅橡胶的热重分析 | 第61-63页 |
3.5.5 补强硅橡胶的机理探讨 | 第63-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