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3 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18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18-20页 |
2 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概述 | 第20-30页 |
2.1 股份支付的内涵 | 第20-22页 |
2.2 股份支付会计准则规范 | 第22-27页 |
2.2.1 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演变 | 第22-23页 |
2.2.2 现行准则下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 | 第23-25页 |
2.2.3 准则的最新修订进展 | 第25-27页 |
2.3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支付现状 | 第27-30页 |
3 我国股份支付相关问题分析 | 第30-40页 |
3.1 股份支付会计确认中的问题 | 第30-33页 |
3.1.1 股份支付影响资本结构 | 第30-31页 |
3.1.2 股份支付起到延迟费用确认和平滑利润的作用 | 第31-32页 |
3.1.3 股份支付结算工具确认方法复杂 | 第32-33页 |
3.2 股份支付会计计量中的问题 | 第33-35页 |
3.2.1 股份支付计量方法复杂 | 第33-34页 |
3.2.2 股份支付行权条件创新 | 第34-35页 |
3.3 股份支付会计披露中的问题 | 第35-40页 |
3.3.1 企业利用股份支付迎合投资者偏好 | 第35-36页 |
3.3.2 股份支付的治理环境亟待改善 | 第36-37页 |
3.3.3 董事会受托责任需要监管 | 第37-40页 |
4 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方法的讨论 | 第40-56页 |
4.1 更新确认方法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 第40-46页 |
4.1.1 细化时点确认和费用分摊的规定 | 第40-41页 |
4.1.2 坚持费用化处理的原因 | 第41-43页 |
4.1.3 两种股份支付确认方法的讨论 | 第43-46页 |
4.2 降低股份支付公允价值计量复杂性的讨论 | 第46-52页 |
4.2.1 继续采用授予日公允价值的原因 | 第46-47页 |
4.2.2 多种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比较 | 第47-49页 |
4.2.3 辨析可收回性和行权条件对期权计量模型的影响 | 第49-52页 |
4.3 披露股份支付效果的报告 | 第52-56页 |
4.3.1 股份支付效果报告中披露范围的界定 | 第52-53页 |
4.3.2 两种效果计量方法的讨论 | 第53-56页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7-60页 |
5.2.1 修订法律法规 | 第57页 |
5.2.2 修订会计准则 | 第57-58页 |
5.2.3 提高良好实务 | 第58页 |
5.2.4 加强行政监管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