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1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第1章 镇坪五句子歌的生成环境及原因 | 第13-23页 |
| 1.1 镇坪五句子歌的地理环境 | 第13-16页 |
| 1.1.1 镇坪县的地理位置 | 第13页 |
| 1.1.2 镇坪县的历史发展 | 第13-14页 |
| 1.1.3 镇坪县丰富的资源环境 | 第14-15页 |
| 1.1.4 镇坪古盐道的形成 | 第15-16页 |
| 1.2 镇坪五句子歌的人文环境 | 第16-18页 |
| 1.2.1 独特厚重的文化底蕴 | 第16页 |
| 1.2.2 丰富珍贵的文化资源 | 第16-17页 |
| 1.2.3 各种民俗文化的迥异 | 第17页 |
| 1.2.4 求同存异的方言特点 | 第17-18页 |
| 1.3 镇坪五句子歌的生成原因 | 第18-23页 |
| 1.3.1 历史原因 | 第18-19页 |
| 1.3.2 客观原因 | 第19-23页 |
| 第2章 镇坪五句子歌的特点 | 第23-31页 |
| 2.1 歌词特点 | 第24-26页 |
| 2.1.1 歌词表现手法应用宽泛 | 第24-25页 |
| 2.1.2 歌词内容表达丰富 | 第25-26页 |
| 2.2 曲调特点 | 第26-29页 |
| 2.2.1 曲调结构特点 | 第26-27页 |
| 2.2.2 曲调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 第27-29页 |
| 2.2.3 旋律特点 | 第29页 |
| 2.3 唱腔特点 | 第29-31页 |
| 2.3.1 乡土性、即兴性的演唱风格 | 第29-30页 |
| 2.3.2 高亢、自由、随性的演唱特点 | 第30-31页 |
| 第3章 镇坪五句子歌的演唱方法及方言在歌唱中的必要性 | 第31-45页 |
| 3.1 演唱方法 | 第31-32页 |
| 3.1.1 演唱形式多种多样 | 第31-32页 |
| 3.1.2 独具特色的演唱方法 | 第32页 |
| 3.1.3 使用地道的镇坪方言演唱 | 第32页 |
| 3.2 方言音调与镇坪五句子歌形成的关系 | 第32-41页 |
| 3.2.1 镇坪方言的语音特点 | 第32-36页 |
| 3.2.2 镇坪话与普通话语音的区别 | 第36-37页 |
| 3.2.3 镇坪方言的语法特点 | 第37-40页 |
| 3.2.4 镇坪方言音调与五句子歌形成的关系 | 第40-41页 |
| 3.3 方言的发音特点在歌唱咬字、吐字中的必要性 | 第41-45页 |
| 3.3.1 方言发音对咬字的影响 | 第41页 |
| 3.3.2 方言发音对吐字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3.3 方言发音对字尾的影响 | 第42-45页 |
| 第4章 镇坪五句子歌的传承与保护 | 第45-49页 |
| 4.1 镇坪五句子歌发展现状 | 第45-46页 |
| 4.1.1 县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步伐缓慢 | 第45页 |
| 4.1.2 音乐专业人才奇缺、缺乏专业引导 | 第45页 |
| 4.1.3 五句子歌流传面狭窄、传承力度不够 | 第45页 |
| 4.1.4 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 第45-46页 |
| 4.2 镇坪五句子歌传承保护的相应措施 | 第46-49页 |
| 4.2.1 全面搜集有关镇坪五句子歌方面的资料 | 第46页 |
| 4.2.2 举办各类山歌比赛 | 第46-47页 |
| 4.2.3 开展学术研究 | 第47-48页 |
| 4.2.4 利用网络传播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