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乡村学校格局变化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总结性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路线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4.1 实证分析法 | 第20页 |
1.4.2 社会调查方法(问卷法) | 第20页 |
1.4.3 数学统计分析法 | 第20页 |
1.4.4 GIS分析法 | 第20-21页 |
1.4.5 文献分析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域的选择和概况 | 第24-28页 |
2.1 选择研究区域的依据与原则 | 第24-25页 |
2.1.1 局地性 | 第24页 |
2.1.2 乡村性 | 第24-25页 |
2.1.3 可达性 | 第25页 |
2.1.4 综合性 | 第25页 |
2.2 研究区域的概况 | 第25-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3 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28-31页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8-30页 |
3.2 采集处理过程 | 第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4 山区乡村学校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 第31-44页 |
4.1 学校演变的规模分析 | 第31-34页 |
4.1.1 学校规模变化 | 第31-33页 |
4.1.2 学校地域分异规律变化 | 第33-34页 |
4.2 学校演变的服务面积分析 | 第34-35页 |
4.3 学校演变的空间分析 | 第35-41页 |
4.3.1 立体趋势面分析(Trend Analysis) | 第35-37页 |
4.3.2 空间相关分析(Spatial Autocorrelation) | 第37-39页 |
4.3.3 空间热点探测分析(Getis-Ord Gi*) | 第39-40页 |
4.3.4 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 | 第40-41页 |
4.4 小结 | 第41-44页 |
5 山区乡村学校时空格局演变驱动机制 | 第44-59页 |
5.1“三轮传送带”驱动机制 | 第44-50页 |
5.1.1 自然环境驱动因子 | 第45-47页 |
5.1.2 社会交通驱动因子 | 第47-49页 |
5.1.3 人口经济驱动因子 | 第49-50页 |
5.2 二元Logistic驱动函数模型 | 第50-52页 |
5.3 学校演变模式 | 第52-57页 |
5.3.1 综合能力和发展规模演变 | 第53-54页 |
5.3.2 发展类型演变 | 第54-57页 |
5.4 小结 | 第57-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A | 第68-69页 |
附录B | 第69-76页 |
附录C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