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5页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5.1 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承运人无单放货的概述 | 第17-24页 |
2.1 无单放货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1 提单的内涵及其功能 | 第17页 |
2.1.2 承运人无单放货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承运人无单放货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第18-20页 |
2.2.1 承运人无单放货的产生原因 | 第18-20页 |
2.2.2 承运人无单放货产生的影响 | 第20页 |
2.3 承运人无单放货责任的性质 | 第20-22页 |
2.3.1 侵权行为说 | 第20-21页 |
2.3.2 违约行为说 | 第21页 |
2.3.3 侵权与违约行为竞合说 | 第21-22页 |
2.4 三大公约对无单放货的规定 | 第22-24页 |
2.4.1 《海牙规则》 | 第22页 |
2.4.2 《维斯比规则》 | 第22-23页 |
2.4.3 《汉堡规则》 | 第23-24页 |
第3章 《鹿特丹规则》的出台及其关于承运人无单放货的规定 | 第24-29页 |
3.1 《鹿特丹规则》的背景及立法特色 | 第24-26页 |
3.1.1 《鹿特丹规则》的产生背景 | 第24-25页 |
3.1.2 《鹿特丹规则》的立法特色 | 第25-26页 |
3.2 《鹿特丹规则》中承运人无单放货规定的新发展 | 第26-29页 |
3.2.1 《鹿特丹规则》中无单放货新制度出现的原因 | 第26页 |
3.2.2 新术语的出现 | 第26页 |
3.2.3 不可转让运输单证下的交付 | 第26-28页 |
3.2.4 可转让运输单证下的交付 | 第28-29页 |
第4章 《鹿特丹规则》中承运人无单放货规定的评析 | 第29-35页 |
4.1 《鹿特丹规则》中承运人无单放货规定的优势 | 第29-31页 |
4.1.1 为国际海运提供了统一的规则 | 第29页 |
4.1.2 允许有条件的无单放货,促进船货双方的利益平衡 | 第29-30页 |
4.1.3 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引入 | 第30-31页 |
4.2 《鹿特丹规则》中承运人无单放货规定的不足 | 第31-35页 |
4.2.1 条文冗长复杂、措辞模糊 | 第31-32页 |
4.2.2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提单的物权凭证功能 | 第32页 |
4.2.3 可能造成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滥用 | 第32-33页 |
4.2.4 加大了风险,易造成欺诈 | 第33-34页 |
4.2.5 欠缺一定的可操作性 | 第34-35页 |
第5章 《鹿特丹规则》中新规定对我国无单放货体系的启示 | 第35-40页 |
5.1 我国无单放货的立法现状 | 第35-36页 |
5.1.1 立法现状 | 第35页 |
5.1.2 我国现行法律对无单放货的界定 | 第35-36页 |
5.2 《鹿特丹规则》的新发展对我国无单放货立法的启示 | 第36-40页 |
5.2.1 借鉴《鹿特丹规则》的新术语并完善相关规定 | 第37页 |
5.2.2 适度引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 第37-38页 |
5.2.3 应当引入电子提单机制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