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论文中制备的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结构式及简写符号一览表 | 第15-19页 |
主要缩写与全称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0页 |
1.1 引言 | 第20-21页 |
1.2 金属卟啉在催化氧化中的应用 | 第21-25页 |
1.3 金属卟啉在其他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 第25-32页 |
1.3.1 环丙烷化反应 | 第25-28页 |
1.3.2 C-H插入反应 | 第28-30页 |
1.3.3 N-H插入反应 | 第30-31页 |
1.3.4 氧化脱氢偶联反应 | 第31-32页 |
1.4 卟啉化合物在PDT中的应用 | 第32-38页 |
1.4.1 HpD(Photofrin?) | 第33-34页 |
1.4.2 mTHPC(Temoporfin) | 第34-35页 |
1.4.3 mTHPP衍生物 | 第35-36页 |
1.4.4 阳离子卟啉衍生物 | 第36-3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8-40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8-39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第二章 乙氧基羰基取代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第40-80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2.2.1 化学药品及试剂 | 第40-4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2.3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第42-45页 |
2.3.1 TECP的合成 | 第43页 |
2.3.2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锰配合物(MnTECP)的合成 | 第43页 |
2.3.3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铁配合物的合成 | 第43-44页 |
2.3.4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钴配合物(CoTECP)的合成 | 第44页 |
2.3.5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镍配合物(NiTECP)的合成 | 第44页 |
2.3.6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铜配合物(CuTECP)的合成 | 第44页 |
2.3.7 5,10,15,20-四(乙氧羰基基)卟啉锌配合物(ZnTECP)的合成 | 第44页 |
2.3.8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钯配合物(PdTECP)的合成 | 第44页 |
2.3.9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银配合物(AgTECP)的合成 | 第44-45页 |
2.3.10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锡配合物(SnTECP)的合成 | 第45页 |
2.3.11 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镓配合物(GaTECP)的合成 | 第45页 |
2.4 2,3,7,8,12,13,17,18-八氟-5,10,15,20-四(乙氧基羰基)卟啉及锌配合物的合成 | 第45-46页 |
2.4.1 F8-TECP的合成 | 第45-46页 |
2.4.2 F8-ZnTECP的合成 | 第46页 |
2.5 上述化合物的表征数据 | 第46-51页 |
2.6 单晶结构表征 | 第51-79页 |
2.6.1 TECP的结构表征 | 第51-55页 |
2.6.2 ZnTECP的结构表征 | 第55-58页 |
2.6.3 MnTECP的结构表征 | 第58-61页 |
2.6.4 FeTECP的结构表征 | 第61-65页 |
2.6.5 NiTECP的结构表征 | 第65-68页 |
2.6.6 CuTECP的结构表征 | 第68-70页 |
2.6.7 AgTECP的结构表征 | 第70-73页 |
2.6.8 SnTECP的结构表征 | 第73-76页 |
2.6.9 F8-ZnTECP的结构表征 | 第76-7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MnTECP对苯乙烯的催化氧化 | 第80-94页 |
3.1 引言 | 第8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0-83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80-8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81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81-8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3页 |
3.3.1 反应产物的确定 | 第83-84页 |
3.3.2 反应时间对苯乙烯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84-85页 |
3.3.3 催化剂浓度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85-86页 |
3.3.4 氧化剂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86-88页 |
3.3.5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88-90页 |
3.3.6 催化机理 | 第90-9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四章 CuTECP催化羧酸成酯的脱氢偶联反应 | 第94-135页 |
4.1 引言 | 第9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4-97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4-9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6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96-9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34页 |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97-98页 |
4.3.2 底物扩展 | 第98-102页 |
4.3.3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 第102-103页 |
4.3.4 机理研究 | 第103-104页 |
4.3.5 产物的表征及图谱数据 | 第104-1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五章 TECP及Zn、Sn、Ga配合物的光物理与抗癌性质 | 第135-152页 |
5.1 引言 | 第13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5-139页 |
5.2.0 实验试剂 | 第135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135-136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136-13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51页 |
5.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39-140页 |
5.3.2 荧光光谱 | 第140-142页 |
5.3.3 癌细胞光毒性 | 第142-143页 |
5.3.4 细胞内定位 | 第143-144页 |
5.3.5 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144-147页 |
5.3.6 细胞内活性氧物种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5.3.7 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5.3.8 ZnTECP对Hep G2细胞全息图像的影响 | 第150页 |
5.3.9 ZnTECP对Hep G2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乙氧基羰基取代咔咯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 | 第152-167页 |
6.1 引言 | 第15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52-153页 |
6.2.1 化学药品及试剂 | 第152-153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53页 |
6.3 5,10,15-三(乙氧基羰基)咔咯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第153-156页 |
6.3.1 TECC的合成 | 第154页 |
6.3.2 5,10,15-三(乙氧基羰基)咔咯镓配合物(GaTECC)的合成 | 第154页 |
6.3.3 5,10,15-三(乙氧基羰基)咔咯锡配合物(SnTECC)的合成 | 第154-155页 |
6.3.4 5,10,15-三(乙氧基羰基)咔咯磷配合物(PTECC)的合成 | 第155页 |
6.3.5 5,10,15-三(乙氧基羰基)咔咯钴配合物(CoTECC)的合成 | 第155页 |
6.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155页 |
6.3.7 荧光光谱及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155页 |
6.3.8 荧光寿命的测定 | 第155页 |
6.3.9 单线态氧捕获实验 | 第155-156页 |
6.3.10 循环伏安实验 | 第156页 |
6.4 表征数据 | 第156-158页 |
6.5 结果与讨论 | 第158-166页 |
6.5.1 CoTECC的结构表征 | 第158-161页 |
6.5.2 TECC及其P、Ga、Sn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61-162页 |
6.5.3 TECC及其P、Ga、Sn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162-164页 |
6.5.4 光激发生成单线态氧 | 第164-165页 |
6.5.5 电化学性质 | 第165-16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69页 |
7.1 结论 | 第167-168页 |
7.2 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5页 |
附录 | 第185-2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05-207页 |
致谢 | 第207-208页 |
附件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