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粒型基因SHG1的图位克隆及基因功能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2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水稻粒型遗传第15-18页
        1.2.1 水稻粒型遗传概况第15-16页
        1.2.2 水稻突变体的获得第16页
        1.2.3 水稻粒型性状遗传学研究第16-18页
            1.2.3.1 水稻粒型相关遗传效应研究第16-17页
            1.2.3.2 水稻粒型相关QTL定位第17页
            1.2.3.3 水稻粒型相关基因的克隆第17-18页
    1.3 水稻粒型调控的分子机理第18-20页
        1.3.1 G蛋白活性第18页
        1.3.2 蛋白酶体降解第18-19页
        1.3.3 植物激素途径第19-20页
    1.4 水稻中BR信号传导途径第20-21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水稻小圆粒突变体shg1的形态学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第22-27页
    2.1 实验材料第22页
        2.1.1 材料第22页
        2.1.2 试剂第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2.1 田间种植条件第22页
        2.2.2 农艺性状的考察第22-23页
        2.2.3 细胞形态学观察第23页
        2.2.4 种子发芽率测定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6页
        2.3.1 水稻小粒突变体shg1的表型鉴定第23-25页
        2.3.2 shg1突变体和野生型的细胞学分析第25-26页
    2.4 讨论与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水稻小圆粒突变体shg1的图位克隆第27-33页
    3.1 实验材料第27页
        3.1.1 材料第27页
        3.1.2 试剂第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30页
        3.2.1 DNA的提取第27-28页
        3.2.2 引物设计第28页
        3.2.3 PCR产物电泳检测第28-29页
        3.2.4 统计和分析第29页
        3.2.5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测序第29-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31页
        3.3.1 SHG1基因的初步定位第30页
        3.3.2 SHG1基因的精细定位第30-31页
    3.4 讨论与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水稻小圆粒突变体shg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互补第33-44页
    4.1 实验材料第33页
        4.1.1 材料第33页
        4.1.2 试剂第33页
    4.2 实验方法第33-38页
        4.2.1 SHG1蛋白的进化建树第33页
        4.2.2 SHG1蛋白的三维结构分析第33-34页
        4.2.3 RNA的提取第34页
        4.2.4 cDNA的合成第34-35页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第35-36页
        4.2.6 构建过表达载体第36-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4.3.1 SHG1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38-40页
        4.3.2 SHG1蛋白三维结构分析第40-41页
        4.3.3 shg1突变体的转基因互补实验第41-43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SHG1基因功能研究和分析第44-69页
    5.1 实验材料第44-45页
        5.1.1 材料第44页
        5.1.2 试剂第44-45页
    5.2 实验方法第45-54页
        5.2.1 SHG1组织表达分析第45页
        5.2.2 SHG1在野生型和shg1中不同节间表达分析第45页
        5.2.3 化学染色鉴定SHG1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第45-48页
            5.2.3.1 pSHG1-GUS载体构建第45-46页
            5.2.3.2 pSHG1-GUS转基因株系的化学染色第46-47页
            5.2.3.3 石蜡切片第47-48页
        5.2.4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48-49页
            5.2.4.1 水稻原生质体制备第48页
            5.2.4.2 水稻原生质体转化第48-49页
        5.2.5 细胞周期基因表达量检测第49页
        5.2.6 SHG1基因受外源IAA诱导表达第49页
        5.2.7 双荧光素酶实验第49-52页
            5.2.7.1 效应因子载体的构建第49页
            5.2.7.2 报告基因载体的改造第49-50页
            5.2.7.3 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第50-51页
            5.2.7.4 转化农杆菌第51-52页
            5.2.7.4 烟草浸染第52页
            5.2.7.5 双荧光素酶酶活性的测定第52页
        5.2.8 外源IAA对野生型和shg1根长影响第52-53页
        5.2.9 野生型和shg1对外源BR敏感性检验第53页
        5.2.10 BR合成和信号传导途径各基因检测第53页
        5.2.11 外源BR对SHG1基因表达量影响第53-5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4-67页
        5.3.1 SHG1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4-55页
        5.3.2 化学染色法指示SHG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第55-57页
        5.3.3 SHG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57页
        5.3.4 细胞周期相关基表达量检测第57-58页
        5.3.5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第58-59页
        5.3.6 SHG1基因受IAA诱导表达第59-60页
        5.3.7 SHG1基因受OsARFs转录因子激活检测第60-62页
        5.3.8 shg1突变体对外源IAA的反应第62-63页
        5.3.9 shg1突变体对外源BR较不敏感第63-65页
        5.3.10 shg1突变体中BR合成和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的改变第65-66页
        5.3.11 SHG1基因受外源BR抑制第66-67页
    5.4 讨论与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69-72页
    6.1 工作总结第69-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云烟品牌需求的烤烟新品种筛选及综合评价
下一篇:九个烤烟新品种(系)在贵州省兴义市的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