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旅游者人文体验需求的提高 | 第11页 |
1.1.2 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建设经济可持续问题 | 第11页 |
1.1.3 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 第11-12页 |
1.1.4 安徽区域优势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2.1.1 旅游景区 | 第15-16页 |
2.1.2 文化景观 | 第16-17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3 旅游景区文化景观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3.1 旅游景区文化景观的特征 | 第20页 |
3.1.1 典型性 | 第20页 |
3.1.2 综合性 | 第20页 |
3.1.3 地域性 | 第20页 |
3.2 旅游景区文化景观的分类 | 第20-22页 |
3.2.1 物质文化景观 | 第21页 |
3.2.2 非物质文化景观 | 第21-22页 |
4 江南古代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 第22-35页 |
4.1 案例的选择 | 第22页 |
4.2 杭州西湖 | 第22-25页 |
4.2.1 基本概况 | 第22页 |
4.2.2 文化景观的构成 | 第22-24页 |
4.2.3 西湖文化景观的内涵与经验 | 第24-25页 |
4.3 鼋头渚风景区 | 第25-28页 |
4.3.1 景区概况 | 第25页 |
4.3.2 鼋头渚文化景观的形成 | 第25-27页 |
4.3.3 鼋头渚文化景观的内涵与经验 | 第27-28页 |
4.4 余杭径山风景区 | 第28-30页 |
4.4.1 径山风景区概况 | 第28页 |
4.4.2 径山风景区文化景观的形成 | 第28-30页 |
4.4.3 径山文化景观内涵与经验 | 第30页 |
4.5 江南古代旅游区文化景观设计经验总结 | 第30-35页 |
4.5.1 山水地物景观,天人合一 | 第30-32页 |
4.5.2 建构筑物景观,巧于因借 | 第32-33页 |
4.5.3 风土风物景观,多样生动 | 第33-34页 |
4.5.4 文化艺术景观,诗情画意 | 第34-35页 |
5 江南当代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建设经验与教训 | 第35-48页 |
5.1 案例选择 | 第35页 |
5.2 九华山旅游景区 | 第35-38页 |
5.2.1 基本概况 | 第35页 |
5.2.2 文化景观的形成 | 第35-36页 |
5.2.3 文化景观的建设后评价 | 第36-38页 |
5.3 牯牛降旅游景区 | 第38-41页 |
5.3.1 概况 | 第38-39页 |
5.3.2 安徽牯牛降旅游景区文化景观的形成 | 第39页 |
5.3.3 牯牛降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建成后评价 | 第39-41页 |
5.4 宁波东钱湖旅游景区 | 第41-45页 |
5.4.1 东钱湖概况 | 第41-42页 |
5.4.2 文化景观的形成 | 第42-44页 |
5.4.3 文化景观建设后评价 | 第44-45页 |
5.5 江南当代旅游景区文化景观设计经验与教训 | 第45-48页 |
5.5.1 文化景观经验 | 第45-46页 |
5.5.2 文化景观教训 | 第46-48页 |
6 旅游景区文化景观设计手法 | 第48-50页 |
6.1 以山水地物为基底 | 第48页 |
6.2 以建构筑物为载体 | 第48页 |
6.3 以民俗民风为延续 | 第48-49页 |
6.4 以艺术文化为主题 | 第49-50页 |
7 实证研究——安徽秋浦河旅游景区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 第50-75页 |
7.1 项目概况 | 第50-55页 |
7.1.1 项目区位 | 第50-51页 |
7.1.2 秋浦河与秋浦河旅游景区 | 第51-53页 |
7.1.3 秋浦河文化景观解析 | 第53-54页 |
7.1.4 秋浦河文化资源分析 | 第54-55页 |
7.2 秋浦河文化景观的区域重构 | 第55-57页 |
7.2.1 诗歌文化区 | 第56-57页 |
7.2.2 水乡田园区 | 第57页 |
7.2.3 茶文化区 | 第57页 |
7.2.4 民俗观光区 | 第57页 |
7.3 秋浦河景区文化景观轴线布局 | 第57-60页 |
7.3.1 秋浦河文化景观带 | 第58-59页 |
7.3.2 秋浦渔村文化游憩带 | 第59页 |
7.3.3 S221省道文化风景带 | 第59-60页 |
7.4 秋浦河景区文化景点设计 | 第60-66页 |
7.4.1 秋浦河景区地物文化景观设计 | 第61-63页 |
7.4.2 秋浦河景区建构筑物文化景观设计 | 第63-66页 |
7.4.3 秋浦河景区风土风物文化景观设计 | 第66页 |
7.4.4 秋浦河景区艺术文化景观设计 | 第66页 |
7.5 秋浦河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建成后评价 | 第66-73页 |
7.5.1 整体吸引力评价 | 第66-68页 |
7.5.2 文化景观主题性评价 | 第68-70页 |
7.5.3 文化景观美景相融度评价 | 第70-72页 |
7.5.4 文化景观体验性评价 | 第72-73页 |
7.6 小结 | 第73-75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75-76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75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图表目录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84页 |
导师简介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