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价值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7-18页 |
1、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7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理论基础及其意义概述 | 第18-23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意识形态理论 | 第18页 |
2、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 第18-19页 |
3、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 第19-20页 |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 | 第20-23页 |
1、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1页 |
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途径 | 第21页 |
3、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必然要求 | 第21-23页 |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 第23-32页 |
(一)选取广州地区高校的研究背景 | 第23页 |
(二)广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的调查 | 第23-27页 |
1、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2、调查的实施过程 | 第24-27页 |
(三)广州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 | 第27-32页 |
1、广州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 | 第29-32页 |
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的原则、方法和机制建设 | 第32-41页 |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 第32-34页 |
1、先进性与普遍性相结合 | 第32-33页 |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第33页 |
3、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第33-34页 |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的实施方法 | 第34-36页 |
1、理论灌输法 | 第34页 |
2、实践养成法 | 第34-35页 |
3、文化熏陶法 | 第35页 |
4、网络教育法 | 第35-36页 |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机制建设 | 第36-41页 |
1、建立党委领导为核心的组织保障机制 | 第37-38页 |
2、坚持以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为灌输渠道 | 第38页 |
3、建立政策法律制度匹配的管理机制 | 第38-40页 |
4、建立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防范机制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件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