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大学道德榜样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1、道德榜样 | 第19页 |
2、大学道德榜样 | 第19-20页 |
(二)大学道德榜样的功能 | 第20-22页 |
1、大学道德榜样的个体功能 | 第20-21页 |
2、大学道德榜样的社会功能 | 第21-22页 |
(三)大学道德榜样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1、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理论 | 第23页 |
3、社会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4、道德发展理论 | 第24页 |
5、媒介依赖理论 | 第24-25页 |
二、我国道德榜样塑造的历代沿革 | 第25-31页 |
(一)我国道德榜样塑造的历代沿革 | 第25-28页 |
1、我国古代道德榜样的塑造 | 第25-26页 |
2、我国近代道德榜样的塑造 | 第26-27页 |
3、我国现代道德榜样的塑造 | 第27-28页 |
(二)历代道德榜样塑造的经验与教训 | 第28-31页 |
1、我国历代道德榜样塑造的经验 | 第28-29页 |
2、我国历代道德榜样塑造的教训 | 第29-31页 |
三、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塑造的挑战与机遇 | 第31-40页 |
(一)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塑造面临的挑战及原因 | 第31-38页 |
1、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塑造面临的挑战 | 第31-34页 |
2、网络时代塑造大学道德榜样面临挑战的原因 | 第34-38页 |
(二)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塑造存在的机遇 | 第38-40页 |
1、网络增强了道德榜样评选的公平性与参与性 | 第38-39页 |
2、网络拓宽了道德榜样的宣传渠道 | 第39页 |
3、网络丰富了道德榜样的宣传形式与传播内容 | 第39-40页 |
四、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塑造的策略 | 第40-53页 |
(一)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的培育 | 第40-42页 |
1、建立权威的大学道德榜样网络宣传教育平台 | 第40-41页 |
2、构建完善的大学道德榜样学习实践平台 | 第41-42页 |
3、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建合作平台 | 第42页 |
(二)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的评选 | 第42-45页 |
1、评选原则 | 第42-44页 |
2、评选机制 | 第44-45页 |
(三)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的宣传 | 第45-49页 |
1、宣传原则 | 第45-46页 |
2、宣传机制 | 第46-49页 |
(四)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的保护 | 第49-53页 |
1、提高社会对大学道德榜样的认同度 | 第49-50页 |
2、线上线下相结合完善大学道德榜样的激励与保护机制 | 第50-51页 |
3、建立大学道德榜样的监督和后期教育机制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