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选题的理由 | 第11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本文视角及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五、主要创新点与局限 | 第20-22页 |
1、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页 |
2、本文的局限和不足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困境 | 第22-43页 |
一、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状况概述 | 第22-30页 |
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态势 | 第23-26页 |
2、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结构变化 | 第26-30页 |
二、当代中国城市的交往难题 | 第30-35页 |
1、当代中国城市的家庭交往难题 | 第30-33页 |
2、当代中国城市的社会交往难题 | 第33-35页 |
三、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局限 | 第35-43页 |
1、传统交往方式的伦理局限 | 第36-39页 |
2、现代交往方式的伦理局限 | 第39-43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城市交往的伦理认知 | 第43-61页 |
一、“城市交往伦理”概念释义 | 第43-50页 |
1、城市交往伦理的内涵阐释 | 第44-45页 |
2、城市交往伦理的基本问题 | 第45-47页 |
3、城市交往伦理的主体诉求 | 第47-50页 |
二、当代城市交往伦理的多元视角 | 第50-57页 |
1、城市交往的前现代伦理视角 | 第50-53页 |
2、城市交往的现代性伦理重心 | 第53-55页 |
3、城市交往的后现代伦理方向 | 第55-57页 |
三、当代城市交往伦理的认知进路 | 第57-61页 |
1、城市交往伦理的生成土壤 | 第57-59页 |
2、城市交往伦理的逻辑进路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的原则 | 第61-78页 |
一、城市交往伦理的平等原则 | 第61-67页 |
1、城市交往伦理的平等要求 | 第61-63页 |
2、构建平等原则的理论依据 | 第63-64页 |
3、平等原则实施的具体内容 | 第64-67页 |
二、城市交往伦理的自由原则 | 第67-72页 |
1、城市交往伦理的自由要求 | 第67-69页 |
2、构建自由原则的理论依据 | 第69-70页 |
3、自由原则实施的具体内容 | 第70-72页 |
三、城市交往伦理的主体原则 | 第72-78页 |
1、城市交往伦理的主体要求 | 第73-74页 |
2、构建主体原则的理论依据 | 第74-75页 |
3、主体原则实施的具体内容 | 第75-78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的取向 | 第78-106页 |
一、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的行为准则 | 第78-85页 |
1、城市交往伦理的行为类型 | 第78-80页 |
2、城市交往伦理的行为规范 | 第80-85页 |
二、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的共性要求 | 第85-92页 |
1、城市交往伦理的人道要求 | 第85-89页 |
2、城市交往伦理的公正要求 | 第89-92页 |
三、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的个性构建 | 第92-98页 |
1、城市交往伦理的理性审视导向 | 第92-94页 |
2、城市交往伦理的快乐幸福导向 | 第94-97页 |
3、城市交往伦理的自在舒适导向 | 第97页 |
4、城市交往伦理的浪漫愉悦导向 | 第97-98页 |
四、当代中国城市交往伦理的方法探讨 | 第98-106页 |
1、义务论:交往伦理价值方法 | 第99-101页 |
2、功利论:交往伦理原则方法 | 第101-103页 |
3、中庸论:交往伦理策略方法(1) | 第103-104页 |
4、妥协论:交往伦理策略方法(2)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