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言 | 第9-10页 |
| 一、前人对《庄子》中的“圣人”及相关名称的见解 | 第10-56页 |
| 1、《庄子》注释对“圣人”及相关名称的解释 | 第10-22页 |
| (一) 古代《庄子》注中关于圣人等名称的解释 | 第10-11页 |
| (二)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相关注释 | 第11-16页 |
| (三) 解放后的《庄子》注释中的见解 | 第16-22页 |
| 2、《庄子》研究专著中的见解 | 第22-39页 |
| (一) 民国时期的专著中的见解 | 第22-24页 |
| (二) 解放后有关研究专著中的见解 | 第24-39页 |
| 3、关于《庄子》“圣人”问题的论文 | 第39-49页 |
| 4、中国哲学史著作中的有关见解 | 第49-56页 |
| 二、《庄子》内篇的“圣人”观 | 第56-65页 |
| 1、《逍遥游》与《齐物论》奠定了《庄子》“圣人”观的基础 | 第56-59页 |
| 2、《人间世》到《应帝王》所论“圣人”有所变化 | 第59-64页 |
| 3、《庄子》内篇所论“圣人”的主要内涵 | 第64-65页 |
| 三、《庄子》外篇的“圣人”观 | 第65-82页 |
| 1、属于儒家思想的“圣人” | 第65-68页 |
| 2、外篇对内篇的发展变化 | 第68-80页 |
| 3、外篇“圣人”观的总结 | 第80-82页 |
| 四、《庄子》杂篇的“圣人”观 | 第82-102页 |
| 1、“老聃之道”与“圣人” | 第82-88页 |
| 2、“圣人”处世思想的发展 | 第88-92页 |
| 3、“大人”等名称的出现 | 第92-95页 |
| 4、“道术”“裂”与“内圣外王” | 第95-99页 |
| 5、杂篇“圣人”观的归纳 | 第99-102页 |
| 五、对《庄子》全书所论“圣人”的总结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