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真空电子技术论文--光电器件、光电管论文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和光学Tamm态的新型热电子光电探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6-18页
第二章 热电子光电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第18-35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基本特性第18-23页
        2.2.1 Drude模型第19-21页
        2.2.2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色散性质第21-23页
    2.3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几种常见激发方式第23-26页
        2.3.1 棱镜耦合激发第23-24页
        2.3.2 光栅耦合激发第24-25页
        2.3.3 近场耦合激发第25-26页
    2.4 光与亚波长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模拟方法第26-31页
        2.4.1 传输矩阵法第26-29页
        2.4.2 严格耦合波法第29-31页
        2.4.3 有限元法第31页
    2.5 热电子输运理论第31-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光通信波段热电子光电探测第35-43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MIM热电子光电探测器的结构第35-36页
    3.3 器件光学性能调控第36-38页
        3.3.1 光栅周期的影响第36-37页
        3.3.2 下层金属厚度的影响第37页
        3.3.3 光栅宽度与厚度的优化第37-38页
    3.4 器件电学性能研究第38-42页
        3.4.1 热电子的产生、传输特性第38-39页
        3.4.2 几何结构参数对热电子传输概率的影响第39-40页
        3.4.3 通信波段附近的频谱响应特性第40-41页
        3.4.4 偏压对响应度的影响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共形金属光栅结构热电子光电探测第43-51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MSM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及电学能带原理第43-44页
    4.3 器件光响应调控第44-45页
    4.4 器件电学参量的理论计算模型第45-46页
    4.5 共形光栅与普通光栅的性能比较第46-48页
    4.6 偏振态的响应特性及偏压的性能调控第48-50页
    4.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光学Tamm态平板结构热电子光电探测第51-59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光学Tamm态简介第51-53页
    5.3 器件的理论结构模型第53-54页
    5.4 光学性能分析第54-57页
        5.4.1 DBR层数对形成光学Tamm态的影响第54-55页
        5.4.2 光学Tamm态的特征波长调控第55页
        5.4.3 器件能量吸收的空间分布特性第55-56页
        5.4.4 上层金属厚度对光学Tamm态及净吸收的影响第56-57页
    5.5 偏压及势垒高度对探测器电学性能的影响第57-58页
    5.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6.1 总结第59页
    6.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缩略语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载单天线SAR动目标成像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压功率MOSFET终端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