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初中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1页
    一 引言第11-12页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第11页
        (二)研究目的第11-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页
    二 文献综述第12-16页
        (一)古代文献道德情感培养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二)当代德育关于道德情感培养的研究第13-16页
    三 道德情感培养理论概述第16-21页
        (一)道德情感的概念、本质及其基本规定性第16-17页
        (二)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第17-18页
        (三)初中生的道德情感发展特点第18-21页
第一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关于道德情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第21-30页
    1.1 道德情感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地位第21-22页
        1.1.1 道德情感培养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性质的要求第21页
        1.1.2 道德情感培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首要目标第21-22页
    1.2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第22-23页
        1.2.1 “成长中的我”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和目标分析第22页
        1.2.2 “我与他人和集体”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和目标分析第22-23页
        1.2.3 “我与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和目标分析第23页
    1.3 道德情感教育的通行模式第23-25页
        1.3.1 “传递——接受式”是道德情感培养的传统通行模式第23-24页
        1.3.2 “交互——情感体验”体验式是道德情感培养的现代通行模式第24-25页
    1.4 思想品德课关于道德情感培养效果不佳的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第25-30页
        1.4.1 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效果不佳的现状调查第25-27页
        1.4.2 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效果不佳的成因分析第27-30页
第二章 初中生道德情感培养原则新议第30-40页
    2.1 情感的心理发育与道德的时年教育相契合第30-31页
        2.1.1 道德情感培养内容需要与学生的感知能力相契合第30-31页
        2.1.2 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需要与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相契合第31页
    2.2 道德情感的理性教育与感性陶冶相统一第31-33页
        2.2.1 教学内容遵循理性教育和感性陶冶相结合的原则第32页
        2.2.2 教学形式遵循理性教育和感性陶冶相结合的原则第32-33页
    2.3 道德情感强度鼓舞与方向约束的有机结合第33-34页
        2.3.1 捕捉积极道德情感及时给予鼓舞强化第33-34页
        2.3.2 发现消极道德情感及时施以约束与纠正第34页
    2.4 道德情感培养中正面激励与反向抑制相互贯通第34-36页
        2.4.1 正面张扬激励性情感使学生敢于“有所为”第35页
        2.4.2 悉心呵护抑制性情感使学生严守“有所不为”第35-36页
    2.5 道德“教、学、做”与“知、信、敬”合一的情感引导第36-37页
        2.5.1 “教、学、做”一致,打好道德践履基础第36-37页
        2.5.2 知、信、敬”合一,培养道德信仰第37页
    2.6 道德情感的普遍化育与“从我做起”的个性体悟相结合第37-40页
        2.6.1 普遍化育,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情感场第38页
        2.6.2 个性化引导,促使学生自我感悟与升华第38-40页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第40-61页
    3.1 生活叙事,挖掘个体鲜活的德育资源第40-42页
        3.1.1 生活叙事理论分析第40-41页
        3.1.2 案例比较和示范:以《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为例第41-42页
        3.1.3 案例分析和提炼第42页
    3.2 启迪体验,悉心培育积极情感品质第42-45页
        3.2.1 启迪体验理论分析第42-43页
        3.2.2 案例比较和示范:以《消费者的权益》为例第43-44页
        3.2.3 案例分析和提炼第44-45页
    3.3 情境教学,优化个体情感发展的教育时空第45-47页
        3.3.1 情境教学理论分析第45页
        3.3.2 案例比较和示范: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为例第45-46页
        3.3.3 案列分析和提炼第46-47页
    3.4 典型示范,现身彰德激活理想人格第47-50页
        3.4.1 典型示范理论分析第47-48页
        3.4.2 案例示范:以《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为例第48-49页
        3.4.3 案例分析和提炼第49-50页
    3.5 显、隐课程结合,润物无声养成德性第50-54页
        3.5.1 显、隐课程结合理论分析第50-51页
        3.5.2 案例比较和示范:以《灿烂的文明之花》为例第51-53页
        3.5.3 案列分析和提炼第53-54页
    3.6 强化自制力,呵护道德情感世界第54-57页
        3.6.1 强化自制力理论分析第54-55页
        3.6.2 案例比较和示范:以《拒绝身边的诱惑》为例第55-56页
        3.6.3 案例分析和提炼第56-57页
    3.7 因材施教,具体矫治情感偏颇第57-61页
        3.7.1 因材施教理论分析第57-58页
        3.7.2 案例比较和示范:以《严也是一种爱》为例第58-59页
        3.7.3 案例分析和提炼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附录第64-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以广州市增城区第二中学为例
下一篇: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