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产业、文化市场论文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绪论第18-32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8-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9-20页
        1.1.2 选题意义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8页
        1.2.1 国内外动漫产业研究现状第21-25页
        1.2.2 国内外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研究现状第25-26页
        1.2.3 国内外价值共创理论研究现状第26-28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第28-30页
        1.3.1 研究目标第28页
        1.3.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3.3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9-30页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30-32页
        1.4.1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4.2 研究思路第31-32页
2 基本理论第32-52页
    2.1 价值共创理论第32-39页
        2.1.1 价值创造方式的演变第33-35页
        2.1.2 早期价值共创思想第35页
        2.1.3 现代价值共创理论第35-37页
        2.1.4 基于不同视角的价值共创理论第37-39页
    2.2 基于工具主义的知识产权理论第39-43页
        2.2.1 古典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的自然权利论第39-41页
        2.2.2 现代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的经济激励理论第41页
        2.2.3 当代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的纯粹工具主义理论第41-43页
    2.3 基于知识创新的激励理论第43-48页
        2.3.1 “经济人”假设下的早期激励理论第43-44页
        2.3.2 管理学中的知识创新激励理论第44-47页
        2.3.3 经济学中的知识创新激励理论第47-48页
    2.4 上述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路径第48-51页
        2.4.1 价值共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第48-49页
        2.4.2 基于工具主义的知识产权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第49-50页
        2.4.3 基于知识创新的激励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第50-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3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构成要素第52-67页
    3.1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对象第52-54页
        3.1.1 理想上的激励对象——价值共创行为主体第53页
        3.1.2 实际上的激励“作用点”——“自然人”第53-54页
    3.2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目标第54-58页
        3.2.1 激励机制的强度取决于组织与个人目标的协同第54-55页
        3.2.2 自组织是完善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目标的根本途径第55-56页
        3.2.3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宏观目标第56-57页
        3.2.4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微观目标第57-58页
    3.3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第58-63页
        3.3.1 动漫技术研发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专利制度第58-60页
        3.3.2 动漫版权开发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版权制度第60-63页
    3.4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方法第63-66页
        3.4.1 物质激励方法第63-65页
        3.4.2 精神激励方法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第67-91页
    4.1 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价值分配与利益均衡第67-71页
        4.1.1 知识产权价值构成第67-69页
        4.1.2 知识产权价值分配制度安排对价值共创的影响第69-70页
        4.1.3 价值共创下知识产权价值分配原则——利益均衡第70-71页
    4.2 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价值分配中对创作者激励的影响因素第71-76页
        4.2.1 动漫创作者的特点第72-73页
        4.2.2 对动漫创作者激励的影响因素第73-76页
    4.3 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价值分配中对生产者激励的影响因素第76-80页
        4.3.1 动漫生产者的特点第76-77页
        4.3.2 对动漫生产者激励的影响因素第77-80页
    4.4 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价值分配中对消费者激励的影响因素第80-87页
        4.4.1 问卷调查的设计第80-82页
        4.4.2 对动漫消费者的普遍性激励因素第82-86页
        4.4.3 对动漫消费者的补充性激励因素第86-87页
    4.5 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价值分配中的激励控制因素第87-89页
    4.6 本章小结第89-91页
5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第91-103页
    5.1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行的基本理论第91-94页
        5.1.1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运行特点第91-92页
        5.1.2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运行机能第92-93页
        5.1.3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的组成第93-94页
    5.2 激励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第94-96页
        5.2.1 价值共创激励的行为主体第94-95页
        5.2.2 激励主体与客体第95页
        5.2.3 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关系第95-96页
    5.3 激励层级及其交互作用机理第96-98页
        5.3.1 价值共创的层级及其交互作用第96-97页
        5.3.2 激励的层级及其交互作用第97-98页
    5.4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的整体框架第98-101页
        5.4.1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行的复杂性第98-99页
        5.4.2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行机理第99页
        5.4.3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作方式第99-100页
        5.4.4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运行保障机制第100-101页
    5.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6 价值共创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实证研究——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第103-123页
    6.1 影响我国动漫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激励制度与方法第103-106页
        6.1.1 职务发明激励制度第103-105页
        6.1.2 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下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第105-106页
    6.2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与研究路径第106-108页
        6.2.1 专利是动漫产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第106-107页
        6.2.2 专利分析的研究路径第107页
        6.2.3 专利分析的数据采集策略与样本选取第107-108页
    6.3 我国动漫产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发展情况分析第108-113页
        6.3.1 专利申请趋势分析——总体上升,后劲不足第108-111页
        6.3.2 研发类型及方向分析——衍生品开发为主,创新性较低第111-112页
        6.3.3 发明人分析——价值共创意识不强,人才缺口较大第112-113页
    6.4 价值共创下日美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特点第113-115页
        6.4.1 美国价值共创激励机制的特点第113-114页
        6.4.2 日本价值共创激励机制的特点第114-115页
    6.5 价值共创下日美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效果分析——以动漫3D技术专利分析为例第115-122页
        6.5.1 动漫企业3D技术专利分析策略第115-116页
        6.5.2 典型动漫企业全球3D技术研发趋势分析第116-119页
        6.5.3 典型动漫企业在中国大陆地区3D技术专利布局分析第119-121页
        6.5.4 基于动漫企业3D技术专利分析的启示及我国应对第121-122页
    6.6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7 价值共创下我国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构建第123-133页
    7.1 我国动漫产业政策激励实践现状及类型化分析第123-126页
        7.1.1 我国动漫产业政策激励实践现状考察第123-124页
        7.1.2 多主体价值共创视角下的动漫政策激励格局及类型化分析第124-126页
    7.2 我国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制度构建第126-128页
    7.3 我国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方法构建第128-130页
    7.4 我国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基础支撑构建第130-131页
    7.5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8 结论和展望第133-136页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第133-134页
    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4页
附录第144-14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5-1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6-14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北汉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研究
下一篇:异质性视角下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产品价格和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