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20-3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20-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3-31页 |
1.2.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2.2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31-3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6-44页 |
2.1 研究区域的确定 | 第36-38页 |
2.1.1 汉江流域 | 第36-37页 |
2.1.2 研究区界定 | 第37-38页 |
2.2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38-42页 |
2.2.1 地质地貌特征 | 第39页 |
2.2.2 气候特征 | 第39-40页 |
2.2.3 水文特征 | 第40页 |
2.2.4 土壤特征 | 第40-41页 |
2.2.5 植被特征 | 第41页 |
2.2.6 自然资源 | 第41-42页 |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 第42-44页 |
2.3.1 研究区行政区划 | 第42-43页 |
2.3.2 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水平 | 第43-44页 |
3 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 第44-68页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4-45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44页 |
3.1.2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3.2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45-61页 |
3.2.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 第45-47页 |
3.2.2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特征 | 第47-50页 |
3.2.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特征 | 第50-54页 |
3.2.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 第54-61页 |
3.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1-65页 |
3.3.1 景观指数筛选 | 第61-62页 |
3.3.2 景观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 第62-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4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 第68-86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68-73页 |
4.1.1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 第68-70页 |
4.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度 | 第70-71页 |
4.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 第71页 |
4.1.4 重心模型 | 第71-72页 |
4.1.5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 第72-73页 |
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变化 | 第73-80页 |
4.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数量变化 | 第73-76页 |
4.2.2 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 第76-79页 |
4.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 第79-80页 |
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 | 第80-84页 |
4.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80页 |
4.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 第80-83页 |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的动态变化 | 第83-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 第86-104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86-92页 |
5.1.1 水资源供给功能计算 | 第86-88页 |
5.1.2 土壤保持功能计算 | 第88-90页 |
5.1.3 固碳功能计算 | 第90页 |
5.1.4 产品供给功能计算 | 第90-92页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92页 |
5.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 | 第92-101页 |
5.3.1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资源供给功能分析 | 第92-95页 |
5.3.2 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保持功能分析 | 第95-97页 |
5.3.3 土地利用变化的固碳功能分析 | 第97-100页 |
5.3.4 土地利用变化的产品供给功能分析 | 第100-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6 湖北汉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变化研究 | 第104-132页 |
6.1 基于可拓理论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 第104-113页 |
6.1.1 可拓学与可拓集理论 | 第104-105页 |
6.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5-108页 |
6.1.3 评价信息提取 | 第108-109页 |
6.1.4 评价模型构建 | 第109-112页 |
6.1.5 生态安全标准厘定 | 第112-113页 |
6.2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 第113-130页 |
6.2.1 流域生态安全指标关联度等级分析 | 第113-123页 |
6.2.2 流域生态安全综合安全等级分析 | 第123-129页 |
6.2.3 流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规律 | 第129-13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7 湖北汉江流域生态安全管理政策建议 | 第132-138页 |
7.1 土地政策 | 第132-133页 |
7.1.1 集约节约建设用地,推进绿网绿块生态工程 | 第132页 |
7.1.2 严守耕地红线,建立稳产高产农田 | 第132-133页 |
7.1.3 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相工程改造 | 第133页 |
7.2 财政政策 | 第133-134页 |
7.2.1 推进绿色税收等绿色金融体系实施 | 第133页 |
7.2.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公平发展 | 第133-134页 |
7.3 投资政策 | 第134页 |
7.3.1 加强基础环保设施和环保治理投入 | 第134页 |
7.3.2 鼓励清洁能源和节水产业投资 | 第134页 |
7.3.3 拓宽区域绿色产业投融资渠道 | 第134页 |
7.4 产业政策 | 第134-136页 |
7.4.1 推进产业升级与发展转型 | 第134-135页 |
7.4.2 推动特色产业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 | 第135页 |
7.4.3 推进生态产业,严防工农业污染 | 第135-136页 |
7.5 人口政策 | 第136-138页 |
7.5.1 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 第136页 |
7.5.2 引导人口平稳有序转移和集聚 | 第136-13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4页 |
8.1 结论 | 第138-141页 |
8.2 展望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会议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