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政府介入农村金融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农村金融政策绩效的文献综述 | 第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文章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1.4.1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农村金融政策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工具 | 第21-31页 |
2.1 政府介入农村金融的理论依据及目的 | 第21-23页 |
2.1.1 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农村金融发展 | 第21页 |
2.1.2 农业的特殊性及农村金融机构的弱质性 | 第21页 |
2.1.3 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失灵” | 第21-22页 |
2.1.4 政府干预的目的 | 第22-23页 |
2.2 农村金融政策的主要工具 | 第23-24页 |
2.2.1 政策性农业贷款 | 第23页 |
2.2.2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 第23页 |
2.2.3 农村金融机构税收优惠 | 第23页 |
2.2.4 农业贷款贴息 | 第23-24页 |
2.2.5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 第24页 |
2.2.6 其他财政支农 | 第24页 |
2.3 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2.3.1 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 | 第24-27页 |
2.3.2 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 | 第27-28页 |
2.3.3 政府对农村金融环境的营造 | 第28-29页 |
2.3.4 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缺位”与“越位” | 第29-31页 |
第3章 农村金融政策目标、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分析 | 第31-40页 |
3.1 农村金融政策的目标 | 第31-33页 |
3.1.1 降低农户融资成本 | 第31页 |
3.1.2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 第31页 |
3.1.3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 第31-32页 |
3.1.4 优化农业结构 | 第32页 |
3.1.5 实现农业规模化 | 第32-33页 |
3.2 影响农村金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 | 第33-35页 |
3.2.1 宏观因素 | 第33-34页 |
3.2.2 微观因素 | 第34-35页 |
3.3 影响农村金融政策目标的微观因素作用机制 | 第35-40页 |
3.3.1 影响因素三维组合的构建 | 第35-36页 |
3.3.2 模块组合分析 | 第36-37页 |
3.3.3 农村金融政策目标实现的3种路径 | 第37-40页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目标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40-52页 |
4.1 农村金融政策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1页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1-43页 |
4.2.1 指标选取 | 第41-42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4.3 农村金融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43-52页 |
4.3.1 金融供给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4.3.2 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3.3 金融供给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 | 第48-52页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