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科技信贷论文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13页
        1.2.1 研究思路第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7页
    2.1 科技创新及其发展对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第13-14页
    2.2 针对特定区域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的研究第14-15页
    2.3 研究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扶持方式及科技企业风险特征第15-16页
    2.4 文献评论第16-17页
第三章 基础理论第17-20页
    3.1 科技金融界定理论第17页
    3.2 相关理论第17-20页
        3.2.1 科技与金融结合理论第17-18页
        3.2.2 企业融资理论第18-20页
第四章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现状第20-25页
    4.1 中国银行介绍第20-21页
        4.1.1 中国银行第20页
        4.1.2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第20-21页
    4.2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现状第21-25页
        4.2.1 运作过程第21-22页
        4.2.2 搭建物理架构第22页
        4.2.3 业务流程第22-24页
        4.2.4 发展现状第24-25页
第五章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SWOT分析第25-28页
    5.1 优势分析第25-26页
        5.1.1 科技金融政策创新和组织创新优势第25页
        5.1.2 集团经营优势第25页
        5.1.3 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品及模式优势第25页
        5.1.4 海内外一体化优势第25-26页
    5.2 劣势分析第26页
        5.2.1 中国银行内部机制限制了发展空间第26页
        5.2.2 科技金融队伍专业性欠缺第26页
        5.2.3 和同业科技金融模式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第26页
    5.3 机会分析第26-27页
        5.3.1 逐步构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第26-27页
        5.3.2 推动建设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机构第27页
        5.3.3 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第27页
        5.3.4 鼓励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第27页
    5.4 挑战分析第27-28页
        5.4.1 苏州金融同业对科技型企业的争抢力度加大,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第27页
        5.4.2 经济下行压力下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挤压第27-28页
第六章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第28-34页
    6.1 贷前环节第28-30页
        6.1.1 客户筛选标准无法明细第28-29页
        6.1.2 科技型企业所处阶段介入金融产品服务不健全第29页
        6.1.3 银企信息不对称第29页
        6.1.4 科技型企业担保方式不充足第29-30页
    6.2 贷中尽责审批环节第30-32页
        6.2.1 信贷审批制度不完善第30-32页
        6.2.2 存在尽职不免责影响第32页
        6.2.3 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有待提升第32页
    6.3 贷后管理环节第32-34页
        6.3.1 科技型企业风险特征不明确第32-33页
        6.3.2 科技型企业资金流向不明确第33页
        6.3.3 科技型企业贷后管理标的物管控难第33-34页
第七章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对策第34-54页
    7.1 准确定位客户第34-38页
        7.1.1 立足市场调研第34页
        7.1.2 提升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第34-37页
        7.1.3 建立内外部专家库第37-38页
    7.2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意识和能力第38-47页
        7.2.1 成立科技专营机构,落实科技服务第38-39页
        7.2.2 加强与集团内部直投、研究、资管平台合作第39-40页
        7.2.3 集团外金融业务联动机制第40页
        7.2.4 建立投贷联动新型展业模式第40-47页
    7.3 优化审批体制第47-48页
        7.3.1 全面实施信贷工厂模式第47页
        7.3.2 差别化授权管理第47-48页
        7.3.3 金融服务个性化第48页
        7.3.4 培养不同层级专业队伍第48页
    7.4 优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第48-50页
        7.4.1 建立多方风险分摊机制第48-49页
        7.4.2 建立良性循环核销制度第49-50页
    7.5 落实尽职免责制度第50-54页
        7.5.1 尽职免责具体操作原则第50页
        7.5.2 免责事由第50-52页
        7.5.3 不适用减免责的情形第52-5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银行S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C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