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2.1 单锚试验研究 | 第14-19页 |
1.2.2 群锚试验研究 | 第19-20页 |
1.2.3 数值模拟研究 | 第20-21页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2-24页 |
2 DIC变形测量技术 | 第24-38页 |
2.1 DIC在土体变形测量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2.2 DIC技术的原理 | 第26-34页 |
2.2.1 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 | 第26-27页 |
2.2.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2.2.3 图像匹配方法和过程 | 第29-32页 |
2.2.4 亚像素位移插值 | 第32页 |
2.2.5 位移场测定 | 第32-33页 |
2.2.6 数字图像测量的误差分析 | 第33-34页 |
2.3 StrainMaster图像分析系统 | 第34-37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2.3.2 测量精度分析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单锚抗拔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 第38-97页 |
3.1 模型试验技术方案 | 第38-42页 |
3.1.1 土的物理性质 | 第38-39页 |
3.1.2 试验土样制备 | 第39页 |
3.1.3 试验设备及数据采集 | 第39-42页 |
3.2 试验关键技术问题 | 第42-43页 |
3.3 单锚抗拔承载力力学特性分析 | 第43-52页 |
3.3.1 不同密实度下上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特征 | 第44-47页 |
3.3.2 不同埋深率下上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特征 | 第47-50页 |
3.3.3 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3.3.4 破坏系数与临界埋深率 | 第51-52页 |
3.4 锚周土体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52-95页 |
3.4.1 不同密实度下浅埋单锚锚周土体变形机理分析 | 第53-75页 |
3.4.2 不同密实度下深埋单锚锚周土体变形机理分析 | 第75-90页 |
3.4.3 不同密实度和埋深下破坏面形状分析 | 第90-9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4 群锚抗拔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 第97-140页 |
4.1 群锚抗拔室内模型试验 | 第97-99页 |
4.1.1 试验装置及设备 | 第97-98页 |
4.1.2 群锚抗拔试验关键技术问题 | 第98-99页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9-138页 |
4.2.1 群锚抗拔力学特性分析 | 第101-105页 |
4.2.2 群锚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5-114页 |
4.2.3 群锚锚周土体变形机理分析 | 第114-136页 |
4.2.4 群锚效应系数 | 第136-1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5 螺旋锚抗拔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 | 第140-166页 |
5.1 砂土的剪胀与剪胀角 | 第140-142页 |
5.2 单锚抗拔承载力模型研究 | 第142-158页 |
5.2.1 浅埋单锚抗拔承载力预测模型 | 第142-143页 |
5.2.2 浅埋单锚抗拉破坏的力学机理 | 第143-145页 |
5.2.3 浅埋单锚抗拔承载力理论模型 | 第145-147页 |
5.2.4 深埋单锚抗拔承载力预测模型 | 第147-150页 |
5.2.5 临界埋深率与相对密实度的关系 | 第150-152页 |
5.2.6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52-154页 |
5.2.7 单锚抗拔承载力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 | 第154-158页 |
5.3 群锚抗拔承载力模型研究 | 第158-164页 |
5.3.1 不同组合形式下群锚效应系数的确定 | 第158-162页 |
5.3.2 群锚效应系数的验证分析 | 第162-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66-169页 |
6.1 结论 | 第166-167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67-168页 |
6.3 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