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水泥基材料的硫酸盐侵蚀类型与影响因素 | 第11-18页 |
1.1.1 硫酸盐侵蚀类型 | 第11-15页 |
1.1.2 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2 其它环境因素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 | 第18-22页 |
1.2.1 干湿循环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 | 第18-19页 |
1.2.2 荷载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 | 第19-20页 |
1.2.3 冻融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 | 第20页 |
1.2.4 氯盐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 | 第20-21页 |
1.2.5 多环境因素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 | 第21-22页 |
1.3 电场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22-26页 |
1.3.1 杂散电流 | 第23-24页 |
1.3.2 电渗脉冲防水防潮技术 | 第24-26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7-35页 |
2.1 原材料 | 第27-28页 |
2.1.1 水泥与掺合料 | 第27页 |
2.1.2 细集料 | 第27页 |
2.1.3 粗集料 | 第27-28页 |
2.1.4 减水剂 | 第28页 |
2.1.5 试验溶液 | 第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5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28-30页 |
2.2.2 试验过程 | 第30-31页 |
2.2.3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 第31页 |
2.2.4 化学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2.2.5 微观结构与组成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 电场作用下SO_4~(2–)在水泥砂浆内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 第35-57页 |
3.1 电场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35-38页 |
3.1.1 SO_4~(2–)的迁移 | 第35-36页 |
3.1.2 电场和Na_2SO_4溶液浸泡条件下砂浆内侵蚀产物组成变化 | 第36-37页 |
3.1.3 电场作用下砂浆内微观形貌变化 | 第37-38页 |
3.2 电场作用下液相环境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38-44页 |
3.2.1 阳极溶液种类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2 阴极溶液的pH值调整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硫酸盐浓度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 电场作用下试件组成与结构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44-55页 |
3.3.1 粉煤灰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44-49页 |
3.3.2 石灰石粉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49-53页 |
3.3.3 水胶比对SO_4~(2–)迁移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电场对水泥水化与硫酸盐侵蚀产物的影响 | 第57-75页 |
4.1 试件内和溶液温度变化 | 第57-60页 |
4.1.1 试件内和溶液的温度测试过程 | 第57-58页 |
4.1.2 温度变化 | 第58-60页 |
4.2 电场对水泥水化产物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 第60-71页 |
4.2.1 电场对水泥水化程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4.2.2 电场对C-S-H凝胶结构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3 电场对水泥早期水化钙矾石形成的影响 | 第64-71页 |
4.3 电场对硫酸盐侵蚀产物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1 电场作用下水泥石物相组成变化 | 第71-73页 |
4.3.2 电场作用下水泥石各氧化物含量变化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电场作用下水泥砂浆的溶蚀破坏 | 第75-91页 |
5.1 电场作用下砂浆内Ca~(2+)的溶出 | 第75-78页 |
5.2 电场作用下砂浆内钙含量变化 | 第78-81页 |
5.3 电场作用下Ca~(2+)溶出引起的水化产物组成与结构变化 | 第81-89页 |
5.3.1 Ca~(2+)溶出引起的砂浆内物相组成变化 | 第81-83页 |
5.3.2 Ca~(2+)溶出引起的砂浆内微观形貌变化 | 第83-86页 |
5.3.3 Ca~(2+)溶出引起的C-S-H凝胶Ca/Si比变化 | 第86-88页 |
5.3.4 Ca~(2+)溶出引起的砂浆内孔结构变化 | 第88-89页 |
5.4 电场作用下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变化 | 第89-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电场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的劣化及其机理 | 第91-129页 |
6.1 混凝土劣化行为 | 第91-107页 |
6.1.1 混凝土外观变化 | 第91-96页 |
6.1.2 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 | 第96-99页 |
6.1.3 混凝土迁入的SO_4~(2–)数量变化 | 第99-103页 |
6.1.4 混凝土内钙含量变化 | 第103-105页 |
6.1.5 混凝土内pH值变化 | 第105-106页 |
6.1.6 混凝土内Ca~(2+)的溶出 | 第106-107页 |
6.2 电场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的破坏方式 | 第107-110页 |
6.2.1 溶出的Ca~(2+)数量与强度损失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6.2.2 硫酸盐侵蚀与溶蚀各自对混凝土的破坏作用 | 第109-110页 |
6.3 电场对硫酸盐侵蚀的加速作用 | 第110-112页 |
6.4 不同侵蚀条件下混凝土组成与结构变化 | 第112-126页 |
6.4.1 不同侵蚀条件下混凝土内侵蚀产物组成变化 | 第112-117页 |
6.4.2 不同侵蚀条件下混凝土内微观形貌变化 | 第117-124页 |
6.4.3 不同侵蚀条件下C-S-H凝胶Ca/Si比变化 | 第124-126页 |
6.5 电场与硫酸盐侵蚀共同作用下混凝土劣化机理 | 第126-12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9-13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0页 |
7.3 展望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附录 | 第145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