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4-27页 |
2.1 学生管理工作国内外现状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2.1.1 国外现状研究 | 第14-15页 |
2.1.2 国内现状研究 | 第15-17页 |
2.1.3 个人观点 | 第17-18页 |
2.2 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2.2.2 绩效管理的重点 | 第19页 |
2.2.3 绩效管理的意义 | 第19页 |
2.3 绩效管理的主要模式 | 第19-21页 |
2.3.1 “德勤能绩”式 | 第20页 |
2.3.2 “检查评比”式 | 第20-21页 |
2.3.3 “共同参与”式 | 第21页 |
2.4 绩效管理的评价及结果运用 | 第21-22页 |
2.4.1 学生工作绩效管理评价 | 第21-22页 |
2.4.2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 第22页 |
2.5 基于学校的战略目标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评价模型 | 第22-27页 |
2.5.1 用平衡计分卡理念思考学校战略 | 第22-24页 |
2.5.2 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确立评估指标 | 第24-25页 |
2.5.3 绩效计划标准的设定 | 第25-27页 |
第三章 M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7-33页 |
3.1 M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现状 | 第27-28页 |
3.2 M 高校绩效考核办法现状调查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3 M 高校绩效考核办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33页 |
3.3.1 M 高校对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结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0-31页 |
3.3.2 教育环节的未形成良好的过程考核机制 | 第31页 |
3.3.3 学生常规管理方面工作方法的考核缺乏 | 第31-32页 |
3.3.4 对实践与创新工作考核不够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在 M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33-44页 |
4.1 M 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 第33-36页 |
4.1.1 M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3-35页 |
4.1.2 M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35-36页 |
4.2 构造数列矩阵、计算权重、一致性检验 | 第36-41页 |
4.2.1 构造成对比数列矩阵 | 第36-37页 |
4.2.2 计算各目标层权重 | 第37-38页 |
4.2.3 计算各方案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 第38页 |
4.2.4 各方案层指标权重 | 第38-41页 |
4.3 各作用分值的研究 | 第41-42页 |
4.3.1 作用分值给定的原则 | 第41-42页 |
4.3.2 评定作用分值的部门选择 | 第42页 |
4.3.3 作用分值的计算方法 | 第42页 |
4.4 M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考核的目标值及评定的级别 | 第42页 |
4.5 建议 | 第42-44页 |
第五章 M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绩效优化的价值 | 第44-50页 |
5.1 促进 M 高校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和提升 | 第44-47页 |
5.2 M 高校提高学生工作管理绩效水平的保障体系 | 第47-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思考 | 第50-51页 |
6.3 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1 M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问卷调查表 | 第55-58页 |
附录 2 M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访谈提纲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