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能源问题 | 第9页 |
1.1.2 太阳能利用使用现状 | 第9-10页 |
1.1.3 风能概况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 第16-29页 |
2.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介绍 | 第16-17页 |
2.2 系统各组件特性 | 第17-26页 |
2.2.1 风力发电机 | 第17-22页 |
2.2.2 太阳能电池板 | 第22-26页 |
2.2.3 蓄电池 | 第26页 |
2.3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 | 第26-29页 |
2.3.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供电现状 | 第27页 |
2.3.2 高速公路外场监控及道路照明设备采用传统供电方式的弊端 | 第27-28页 |
2.3.3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设计 | 第29-50页 |
3.1 应用地理条件分析 | 第29-30页 |
3.2 确定负载需求 | 第30-31页 |
3.2.1 外场视频监控设备耗能 | 第30页 |
3.2.2 可变信息标志耗能 | 第30-31页 |
3.3 蓄电池组设计 | 第31-33页 |
3.3.1 高速公路外场监控设备的蓄电池组选用 | 第32-33页 |
3.3.2 高速公路可变信息标志的蓄电池组选用 | 第33页 |
3.4 光伏电池阵列设计 | 第33-40页 |
3.4.1 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选择 | 第33-34页 |
3.4.2 太阳跟踪系统设计 | 第34-40页 |
3.5 风机设计 | 第40-43页 |
3.5.1 风力发电机的选用 | 第41-42页 |
3.5.2 风力发电机的优化设计 | 第42-43页 |
3.6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 | 第43-50页 |
3.6.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4-45页 |
3.6.2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45-48页 |
3.6.3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第50-65页 |
4.1 系统工况分析 | 第50-51页 |
4.2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 第51-56页 |
4.2.1 风力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 第52-53页 |
4.2.2 太阳能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 第53-56页 |
4.3 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及运行保护控制 | 第56-58页 |
4.3.1 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 | 第56-57页 |
4.3.2 运行保护控制 | 第57-58页 |
4.4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4.4.1 风力发电子系统各部分仿真模型 | 第58-61页 |
4.4.2 光伏发电子系统各部分仿真模型 | 第61-62页 |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4.5.1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仿真结果 | 第63页 |
4.5.2 风力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仿真结果 | 第63-65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效益及风险分析 | 第65-68页 |
5.1 环境效益分析 | 第65页 |
5.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5-66页 |
5.2.1 高速公路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节省建设成本 | 第65-66页 |
5.2.2 高速公路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节省运营维护成本 | 第66页 |
5.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66-67页 |
5.4 风险分析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