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6-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1 导论 | 第16-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不可逆转的城镇化 | 第16页 |
1.1.2 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 第16-17页 |
1.1.3 危机重重的环境问题 | 第17-18页 |
1.1.4 日益强化的生态意识 | 第18-19页 |
1.1.5 迈向国际的城市诉求 | 第1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2页 |
1.2.1 完善城市生态化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需要 | 第20页 |
1.2.2 城市生态功能结构及城市功能完善的需要 | 第20-21页 |
1.2.3 城市生态规划及方法策略不断完善的需要 | 第21-22页 |
1.3 相关研究界定 | 第22-29页 |
1.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8页 |
1.3.2 研究的空间范围 | 第28-29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4.1 多维的文献收集以及系统化的实地调研 | 第29-30页 |
1.4.2 城市生态化的系统结构建构与比较分析 | 第30页 |
1.4.3 城市生态化系统的动静结合分析 | 第30-31页 |
1.4.4 城市生态化的理论组合分析及实证解析 | 第31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1-33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5.2 核心技术阐释 | 第32页 |
1.5.3 逻辑技术内容框架 | 第32-33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33-35页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及典型实践经验借鉴 | 第35-58页 |
2.1 城市生态安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2.2 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 第38-46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38-42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42-46页 |
2.3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 | 第46-47页 |
2.4 生态城市规划的实践经验借鉴 | 第47-55页 |
2.4.1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进展 | 第47-51页 |
2.4.2 典型示范城市的建设经验 | 第51-55页 |
2.5 总体研究启示 | 第55-57页 |
2.5.1 总的建设特征 | 第55-56页 |
2.5.2 总体经验与启示 | 第56-5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3 城市生态化系统结构的解构分析 | 第58-82页 |
3.1 生态城市的理论解构 | 第58-68页 |
3.1.1 生态伦理理论 | 第58-59页 |
3.1.2 田园城市理论 | 第59-60页 |
3.1.3 山水城市理论 | 第60-61页 |
3.1.4 安全城市理论 | 第61-63页 |
3.1.5 风水堪舆理论 | 第63-64页 |
3.1.6 规划管理理论 | 第64-67页 |
3.1.7 人居环境理论 | 第67-68页 |
3.2 城市生态化的系统结构 | 第68-75页 |
3.2.1 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 | 第68-69页 |
3.2.2 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 | 第69-72页 |
3.2.3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性 | 第72-75页 |
3.3 城市生态化的运行结构 | 第75-78页 |
3.3.1 链条运行结构 | 第75-76页 |
3.3.2 网状运行结构 | 第76-78页 |
3.4 城市问题的生态化机理解构 | 第78-81页 |
3.4.1 “生态元” | 第78页 |
3.4.2 “生态流” | 第78-79页 |
3.4.3 “生态网” | 第79页 |
3.4.4 “生态序” | 第79-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4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机理 | 第82-106页 |
4.1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内涵 | 第82-84页 |
4.1.1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 | 第82-83页 |
4.1.2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层次 | 第83-84页 |
4.2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特征 | 第84-91页 |
4.2.1 “生存性”特征 | 第85-87页 |
4.2.2 “领域性”特征 | 第87-88页 |
4.2.3 “密度性”特征 | 第88-89页 |
4.2.4 “适应性”特征 | 第89-91页 |
4.3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机制 | 第91-99页 |
4.3.1 自然环境——基础动力因子 | 第91-92页 |
4.3.2 历史发展——阶段演化机制 | 第92-93页 |
4.3.3 外部环境——干扰影响机制 | 第93-95页 |
4.3.4 经济活动——核心动力影响 | 第95-97页 |
4.3.5 交通勾连——空间可达机制 | 第97-98页 |
4.3.6 重大项目——牵引催化带动 | 第98-99页 |
4.4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基本模式 | 第99-104页 |
4.4.1 集中型同心圆式扩展模式 | 第99-101页 |
4.4.2 沿对外交通轴线带状扩展模式 | 第101-102页 |
4.4.3 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 | 第102-103页 |
4.4.4 低密度连续蔓延模式 | 第103-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5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关键问题诊断 | 第106-123页 |
5.1 武汉城市生态化资源整体发展格局 | 第106-110页 |
5.1.1 区位生态格局 | 第106页 |
5.1.2 生态地理格局 | 第106-107页 |
5.1.3 气候生态资源 | 第107页 |
5.1.4 水文生态资源 | 第107-108页 |
5.1.5 整体生态构成 | 第108-110页 |
5.2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状解析 | 第110-117页 |
5.2.1 水环境的现状 | 第110-112页 |
5.2.2 土地生态现状 | 第112-114页 |
5.2.3 道路交通现状 | 第114页 |
5.2.4 园林绿化现状 | 第114-117页 |
5.3 武汉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现行相关规划法规和标准 | 第117-120页 |
5.3.1 相关条例和办法 | 第117-118页 |
5.3.2 相关建设基础 | 第118-119页 |
5.3.3 重大发展举措 | 第119-120页 |
5.4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辨识 | 第120-122页 |
5.4.1 生态格局问题诊断 | 第120-121页 |
5.4.2 关键矛盾问题解析 | 第121-12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6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评价 | 第123-148页 |
6.1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123-130页 |
6.1.1 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124页 |
6.1.2 城市生态潜力指标选取 | 第124-127页 |
6.1.3 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127-129页 |
6.1.4 权重的确定 | 第129-130页 |
6.2 判断矩阵分析 | 第130-136页 |
6.2.1 分类权重 | 第130-131页 |
6.2.2 土地生态潜力具体权重 | 第131-132页 |
6.2.3 水资源生态潜力具体权重 | 第132-133页 |
6.2.4 交通环境生态潜力具体权重 | 第133-134页 |
6.2.5 综合生态潜力具体权重 | 第134-136页 |
6.3 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专项评价 | 第136-143页 |
6.3.1 生态化潜力的综合分析 | 第136-137页 |
6.3.2 土地生态化潜力专项分析 | 第137-141页 |
6.3.3 水资源生态化潜力分析 | 第141-142页 |
6.3.4 交通环境生态化潜力专项分析 | 第142-143页 |
6.4 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的专项评价 | 第143-146页 |
6.4.1 专项生态资源的功能评价 | 第143-145页 |
6.4.2 生态综合功能分区 | 第145-14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7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空间战略目标及关键路径 | 第148-196页 |
7.1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战略背景 | 第148-154页 |
7.1.1 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 | 第148-151页 |
7.1.2 当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151-153页 |
7.1.3 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 | 第153页 |
7.1.4 武汉城市空间的发展诉求 | 第153-154页 |
7.2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模式思考 | 第154-159页 |
7.2.1 环城生态带模式 | 第155-156页 |
7.2.2 楔形生态带模式 | 第156页 |
7.2.3 生态中心核模式 | 第156-157页 |
7.2.4 轴向生态带模式 | 第157-158页 |
7.2.5 转型创新的模式 | 第158-159页 |
7.3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目标导向 | 第159-165页 |
7.3.1 总体目标 | 第159页 |
7.3.2 具体目标 | 第159-161页 |
7.3.3 考核指标 | 第161-165页 |
7.4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 第165-194页 |
7.4.1 生态安全城市构建 | 第166-167页 |
7.4.2 生态底线控制划定 | 第167-169页 |
7.4.3 生态网络体系架构 | 第169-172页 |
7.4.4 生态低碳促动发展 | 第172-173页 |
7.4.5 生态宜居社区营建 | 第173-176页 |
7.4.6 生态文化空间打造 | 第176-179页 |
7.4.7 生态交通格局优化 | 第179-184页 |
7.4.8 生态空间结构整合 | 第184-19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94-196页 |
8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规划保障体系构建 | 第196-227页 |
8.1 传统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困境 | 第196-200页 |
8.1.1 注重“规模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 第196-198页 |
8.1.2 多元规划价值观的影响和干扰机制 | 第198-199页 |
8.1.3 现有生态规划技术框架的不完善 | 第199-200页 |
8.2 城市规划的生态化范式转型 | 第200-201页 |
8.2.1 生态规划价值观的塑造 | 第200页 |
8.2.2 生态规划价值观的取向 | 第200-201页 |
8.3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技术框架 | 第201-207页 |
8.3.1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基本思路 | 第201-202页 |
8.3.2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基本策略 | 第202页 |
8.3.3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目标体系 | 第202-203页 |
8.3.4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空间尺度 | 第203-204页 |
8.3.5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204-205页 |
8.3.6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技术内容 | 第205-207页 |
8.4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类型设计 | 第207-216页 |
8.4.1 区域规划层面 | 第207-212页 |
8.4.2 总体规划层面 | 第212-214页 |
8.4.3 控制规划层面 | 第214-216页 |
8.5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规划导向 | 第216-222页 |
8.5.1 构建总体生态框架 | 第216-217页 |
8.5.2 划定生态控制范围 | 第217页 |
8.5.3 生态化的空间管制 | 第217-218页 |
8.5.4 生态控制立法保障 | 第218页 |
8.5.5 花山生态新城案例 | 第218-222页 |
8.6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制定 | 第222-225页 |
8.6.1 政策保障 | 第222-223页 |
8.6.2 协调保障 | 第223-224页 |
8.6.3 经济保障 | 第224页 |
8.6.4 战略保障 | 第224-225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225-227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227-231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227-229页 |
9.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229-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39页 |
致谢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