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 1.1.1 由爆炸引起的偶然荷载 | 第8-9页 |
| 1.1.2 由机械撞击引起的偶然荷载 | 第9-10页 |
| 1.1.3 由结构自身失稳、人为因素引起的偶然荷载 | 第10-11页 |
| 1.2 连续性倒塌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各国抗连续倒塌设计规范总结 | 第17-32页 |
| 2.1 国内规范介绍 | 第17-18页 |
| 2.2 国外抗连续倒塌规范介绍 | 第18-19页 |
| 2.2.1 英国规范 | 第18页 |
| 2.2.2 美国规范 | 第18-19页 |
| 2.3 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总结 | 第19-31页 |
| 2.3.1 概念设计法 | 第19页 |
| 2.3.2 拉结构件法 | 第19-23页 |
| 2.3.3 替代路径设计法(AP法) | 第23-30页 |
| 2.3.4 关键构件法 | 第30-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常规设计下的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 | 第32-52页 |
| 3.1 前言 | 第32页 |
| 3.2 建立模型 | 第32-35页 |
| 3.2.1 分析软件SAP2000介绍和采用的本构关系模型 | 第32-33页 |
| 3.2.2 建立梁板模型 | 第33-35页 |
| 3.3 分析流程 | 第35-36页 |
| 3.4 拆除柱的位置规定 | 第36-37页 |
| 3.5 连续倒塌判定方法 | 第37页 |
| 3.6 塑性铰的定义 | 第37-38页 |
| 3.7 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38-50页 |
| 3.7.1 工况设置 | 第38-39页 |
| 3.7.2 结果分析 | 第39-49页 |
| 3.7.3 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评价 | 第49-50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 | 第52-67页 |
| 4.1 前言 | 第52页 |
| 4.2 中美荷载组合的比较 | 第52-57页 |
| 4.2.1 荷载对比 | 第52-55页 |
| 4.2.2 中美偶然荷载组合对比 | 第55-57页 |
| 4.3 抗连续倒塌荷载组合修改 | 第57-59页 |
| 4.3.1 偶然荷载的设计值确定 | 第57-58页 |
| 4.3.2 恒载和可变荷载组合系数修改 | 第58页 |
| 4.3.3 修改后抗连续倒塌设计荷载组合 | 第58-59页 |
| 4.4 设计结果比较 | 第59-66页 |
| 4.4.1 设计流程 | 第59-60页 |
| 4.4.2 设计结果对比 | 第60-6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