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21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2、基础理论 | 第13-14页 |
3、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三)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3、访谈法 | 第19页 |
4、实证分析法 | 第19页 |
(四)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9-21页 |
1、研究角度创新 | 第20页 |
2、研究方法创新 | 第20-21页 |
一、当前国内外社区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的先进经验 | 第21-28页 |
(一) 美国 | 第21-23页 |
1、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第21页 |
2、注重实践参与 | 第21-22页 |
3、建立完整、科学、有层次的法治教育体系 | 第22页 |
4、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社交技能 | 第22页 |
5、渗透式的法治教育 | 第22页 |
6、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法治教育力量 | 第22页 |
7、挖掘资源、注重家庭教育 | 第22-23页 |
(二) 新加坡 | 第23-24页 |
1、教育目标具体可行 | 第23页 |
2、多部门合作开展法治教育 | 第23页 |
3、教育内容灵活多样 | 第23-24页 |
4、“家长学校”模式 | 第24页 |
5、教育内容由表及里 | 第24页 |
(三) 日本 | 第24-25页 |
1、教育目标 | 第24页 |
2、教育内容 | 第24-25页 |
3、教学方法 | 第25页 |
(四) 国内其他省市 | 第25-28页 |
1、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区探索跟踪式法治宣传,普法无缝隙 | 第25页 |
2、重庆市渝北区组建普法讲师团 | 第25-26页 |
3、江西省依托普法公园陶冶公民法治情操 | 第26页 |
4、宁夏灵武市多部门联动打造法治教育第二课堂 | 第26-27页 |
5、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司法局设青少年普法维权岗 | 第27-28页 |
二、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存在困境 | 第28-38页 |
(一) 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工委概况及青少年法宣工作情况介绍 | 第28-33页 |
1、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工委概况 | 第28-31页 |
2、湖西社工委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情况 | 第31-33页 |
(二) 湖西社区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3-35页 |
(三) 社区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困境 | 第35-38页 |
1、社区法治宣传经费不足 | 第35-36页 |
2、青少年参与积极性不高 | 第36页 |
3、缺少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法治宣传工作人员 | 第36-37页 |
4、社区开展的法宣活动形式不新颖、内容不符合青少年需求 | 第37-38页 |
三、湖西社区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一) 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普法机制体系 | 第38页 |
1、专项经费缺乏保障 | 第38页 |
2、缺乏人才培养和扶植机制 | 第38页 |
(二) 群众对法律的真正价值认识不到位 | 第38-39页 |
1、法律不是专政工具 | 第38-39页 |
2、法治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民 | 第39页 |
(三) 群众对法治宣传的根本目的认识不到位 | 第39-40页 |
1、法律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 第39页 |
2、法律帮助青少年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第39-40页 |
(四) 社会上尚未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 第40-42页 |
四、在湖西社区创新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的思考 | 第42-48页 |
(一) 拓宽渠道,建立与法院检察院等多部门合作机制 | 第42-43页 |
1、取长补短,各部门各有优势 | 第42页 |
2、完善考核机制倒逼共建合作 | 第42-43页 |
(二) 学校、社会要加大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正面宣传 | 第43-44页 |
1、把学校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 第43页 |
2、净化社会法治环境 | 第43-44页 |
3、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 第44页 |
(三) 挖掘社会资源,鼓励社会组织提供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 | 第44-46页 |
1、引入优质社会力量 | 第44-45页 |
2、加大扶持力度 | 第45-46页 |
3、注重制度化运作 | 第46页 |
(四) 创新形式,发挥媒体力量,尤其是电视和微信 | 第46-48页 |
1、丰富法治类电视节目 | 第46-47页 |
2、发挥好微信宣传平台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