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地震动合成方法综述第12-16页
        1.2.1 确定性方法第12-14页
        1.2.2 随机性方法第14-15页
        1.2.3 混合方法(Hybrid Simulation Methods)第15页
        1.2.4 地震动预测方程(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第15-16页
    1.3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其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式第16-18页
        1.3.1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性方法第16-17页
        1.3.2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式第17-18页
    1.4 Asperity因素不确定性第18-19页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1 本文研究思路第19-20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经验格林函数法概述及震例应用第21-45页
    2.1 EGFM的发展历程第21-22页
    2.2 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理论第22-25页
    2.3 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中的一点注记第25-26页
    2.4 凹凸体的确定及一点新想法第26-27页
    2.5 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日本九州鹿儿岛地震及相应工程参数分析第27-43页
        2.5.1 地震信息和模拟过程第27-30页
        2.5.2 基本波形比较第30-33页
        2.5.3 PGA/PGV/PGD分析第33-37页
        2.5.4 90%能量持时第37-40页
        2.5.5 Arias烈度分析第40-42页
        2.5.6 卓越周期第42-43页
    2.6 结论第43-45页
第三章 局部区域震源参数随机不确定性定标关系统计第45-71页
    3.1 本章引言第45-46页
    3.2 地震资料第46-47页
    3.3 震源深度统计第47-54页
    3.4 全局震源参数统计分析第54-65页
        3.4.1 Ms与Mo的经验关系统计分析第54-61页
        3.4.2 地震矩与断层面积、滑动位移统计分析第61-65页
    3.5 局部震源参数统计分析-Asperity第65-68页
    3.6 震源参数经验关系总结第68-71页
        3.6.1 重点研究区域经验关系汇总第68-69页
        3.6.2 不确定性探讨第69-71页
第四章 强地震动数值模拟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第71-86页
    4.1 本章引言第71-72页
    4.2 熊本地震信息第72-74页
    4.3 敏感性分析第74页
    4.4 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程度分析研究第74-84页
        4.4.1 初始破裂位置的敏感性分析第74-78页
        4.4.2 应力降比值C敏感性分析第78-81页
        4.4.3 子断层划分个数N值敏感性分析第81-84页
    4.5 讨论第84-85页
    4.6 结论第85-86页
第五章 基于Asperity认知不确定性建立地震动预测模型第86-116页
    5.1 本章引言第86页
    5.2 龙门山研究区域及台站记录选取第86-88页
    5.3 逻辑树方法应用第88-93页
        5.3.1 Asperity震源模型的设定第89-92页
        5.3.2 格林函数:小震记录选择第92-93页
    5.4 地震动相关参数选择第93-96页
        5.4.1 基本参数来源第93-94页
        5.4.2 大小地震应力降比值C和划分子断层个数N的确定第94-96页
    5.5 合成地震动基本频谱第96-112页
    5.6 关键参数PGA分析第112-115页
    5.7 结论与讨论第115-11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120页
    6.1 结论第116-118页
        6.1.1 主要研究内容第116-117页
        6.1.2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17-118页
        6.1.3 本论文创新点第118页
    6.2 对研究内容未来的展望第118-120页
        6.2.1 存在的问题第118页
        6.2.2 接下来工作设想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0-13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第13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环水养殖游泳型鱼类精准投喂研究
下一篇:基于电子鼻技术的山核桃内部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