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前行,在迷茫中:源于对农村籍大学新生的思考 | 第11页 |
1.1.2 关爱 ,在眼眸中:源于对农村籍新生父母的思考 | 第11-12页 |
1.1.3 成长,在关怀中:源于对教育场域的思考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5.3 访谈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农村籍大学生 | 第17-18页 |
2.1.2“适应”与“适应性”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3 学校适应性 | 第19-20页 |
2.2 相关研究的进展 | 第20-25页 |
2.2.1 以文化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 第20-21页 |
2.2.2 以场域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 第21-22页 |
2.2.3 关于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2.2.4 关于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23-24页 |
2.2.5 关于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24-25页 |
2.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 第25-27页 |
第3章 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现状调查——以武汉市六所高校为例 | 第27-37页 |
3.1 研究工具 | 第27-30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7页 |
3.1.2 研究有效性检验 | 第27-28页 |
3.1.3 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3.2 研究的结果 | 第30-36页 |
3.2.1 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 第30页 |
3.2.2 不同性别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3.2.3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3.2.4 有无胜任班干部的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3.2.5 不同家庭来源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差异分析 | 第33-35页 |
3.2.6 不同院校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基于场域-惯习理论,对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访谈分析 | 第37-57页 |
4.1 访谈方式的选择 | 第37页 |
4.2 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37-39页 |
4.3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39页 |
4.4 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方面凸显出的“难题” | 第39-51页 |
4.4.1 经济拮据 | 第40-44页 |
4.4.2 陌生的环境 | 第44-50页 |
4.4.3 社会经验不足 | 第50-51页 |
4.5 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难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7页 |
4.5.1 经济资本的不足 | 第51-52页 |
4.5.2 文化资本的代际传承 | 第52-54页 |
4.5.3 场域与惯习的“不合拍” | 第54-55页 |
4.5.4 自我认知偏差 | 第55-57页 |
第5章 改善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对策 | 第57-63页 |
5.1 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信息对接制度 | 第57页 |
5.2 重视“隐性弱势”的非经济帮扶 | 第57-58页 |
5.3 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共同的精神归属 | 第58-59页 |
5.4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重塑个体的自信心 | 第59-61页 |
5.5 重视个体差异性,多形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