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6页 |
1.1.1 选题的社会意义 | 第11-15页 |
1.1.2 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5-16页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背景 | 第16-28页 |
1.2.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本体的介绍 | 第16-23页 |
1.2.2 课题研究的内容界定 | 第23页 |
1.2.3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23-28页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8-30页 |
1.3.1 文献检索法 | 第28页 |
1.3.2 实地调研法 | 第28-29页 |
1.3.3 系统整合法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探究李坑项目与公众冲突的内外原因 | 第30-35页 |
2.1 心理因素 | 第30-31页 |
2.1.1 公众对环境权利的认知 | 第30-31页 |
2.1.2 公众对污染源的认知 | 第31页 |
2.2 经济因素 | 第31-32页 |
2.2.1 公众对利益损害的认知 | 第31-32页 |
2.2.2 公众对利益共享的渴求 | 第32页 |
2.3 信任危机 | 第32-33页 |
2.4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自身技术的局限性 | 第33-35页 |
2.4.1 焚烧过程中易产生二次污染 | 第33-34页 |
2.4.2 二次污染处理设备运作费用比较昂贵 | 第34页 |
2.4.3 建设与运作管理要求比较高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降低民众忧患意识的对策探析 | 第35-61页 |
3.1 以景观营造功能来均衡项目及公众的利益 | 第35页 |
3.2 以景观营造手段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 第35-38页 |
3.3 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教育基地景观的营造理念 | 第38-43页 |
3.4 当前工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原则初探 | 第43页 |
3.5 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教育基地专项景观规划的原则 | 第43-45页 |
3.5.1 生态性 | 第43-44页 |
3.5.2 观赏性 | 第44页 |
3.5.3 参与性 | 第44页 |
3.5.4 教育性 | 第44页 |
3.5.5 多样性 | 第44-45页 |
3.6 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教育基地景观对污染源治理展示措施 | 第45-53页 |
3.6.1 固体废弃物在环保教育基地景观中的循环利用展示 | 第45-48页 |
3.6.2 环保教育基地景观对废水的循环利用展示 | 第48-51页 |
3.6.3 环保教育基地景观对噪音和废气的治理措施 | 第51-53页 |
3.7 环保教育基地景观的营造策略 | 第53-61页 |
3.7.1 空间塑造策略 | 第53-54页 |
3.7.2 道路景观策略 | 第54页 |
3.7.3 区域景观策略 | 第54-57页 |
3.7.4 视觉景观策略 | 第57-61页 |
第四章 李坑项目的现状调研 | 第61-76页 |
4.1 李坑项目周边环境及场地条件 | 第61-69页 |
4.1.1 自然条件 | 第61-63页 |
4.1.2 项目的规划现状 | 第63-66页 |
4.1.3 李坑项目道路绿化现状 | 第66页 |
4.1.4 李坑项目厂内绿化景观现状 | 第66-69页 |
4.2 李坑项目环境受垃圾焚烧技术的产污环节影响分析 | 第69-72页 |
4.3 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第72-74页 |
4.4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李坑项目综合设计 | 第76-95页 |
5.1 项目定位及规划构思 | 第76-81页 |
5.2 李坑项目交通组织规划 | 第81-82页 |
5.3 项目功能总规划 | 第82-92页 |
5.4 植物配置升级措施 | 第92-9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