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全球化现象对当代民居的影响 | 第13页 |
1.2.2 造成现在形势的原因分析 | 第13-14页 |
1.2.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方法及成果 | 第15-19页 |
1.3.1 关于民居建筑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2 关于干栏式民居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发展 | 第21-30页 |
2.1 地理和人文环境 | 第21-26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2.1.2 地形地貌对民居的塑造 | 第22-23页 |
2.1.3 不同聚落干栏分布及风格特征 | 第23-25页 |
2.1.4 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2.1.5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 第26页 |
2.2 民族构成的多样性 | 第26-27页 |
2.2.1 少数民族概括 | 第26页 |
2.2.2 少数民族聚落模式 | 第26-27页 |
2.3 干栏的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 | 第30-50页 |
3.1 干栏式房屋平面布置形式 | 第30-33页 |
3.1.1 单体平面布局 | 第30-31页 |
3.1.2 一明两暗式的房屋布局和优点 | 第31-32页 |
3.1.3 并列式的房屋布局和优点 | 第32-33页 |
3.2 屋顶处理 | 第33-36页 |
3.2.1 屋面形式 | 第33-34页 |
3.2.2 屋脊 | 第34-35页 |
3.2.3 檐部处理 | 第35-36页 |
3.3 墙体 | 第36-38页 |
3.4 建筑装饰 | 第38页 |
3.5 结构形式 | 第38-40页 |
3.5.1 结构形式分析 | 第38-39页 |
3.5.2 现阶段民居结构形式总结 | 第39-40页 |
3.6 空间艺术形式 | 第40-41页 |
3.7 楼梯 | 第41页 |
3.8 廊道、晒台、披厦 | 第41-43页 |
3.9 房屋节能自防护体系 | 第43-44页 |
3.10 地理、风水与风俗 | 第44-49页 |
3.10.1 选址 | 第44-46页 |
3.10.2 对于风水的营造手法 | 第46-49页 |
3.11 排水设施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干栏式民居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及案例说明说明 | 第50-75页 |
4.1 干栏式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50-63页 |
4.1.1 通风等构造技术的启示 | 第50页 |
4.1.2 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50-51页 |
4.1.3 平面设计的启示 | 第51-54页 |
4.1.4 空间造型、防护设计的启示 | 第54-55页 |
4.1.5 装饰设计的启示 | 第55-56页 |
4.1.6 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启示 | 第56-63页 |
4.2 新农村建设中老房屋改造案例 | 第63-69页 |
4.2.1 隆安县南百高速沿线村寨城乡风貌改造项目 | 第63-66页 |
4.2.2 隆林德峨张家寨风貌改造 | 第66-69页 |
4.3 对干栏式民居设计理念的借鉴 | 第69-75页 |
4.3.1 南宁相思湖红豆风情街 | 第69-72页 |
4.3.2 广西民族博物馆 | 第72-75页 |
第五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传承和发展 | 第75-80页 |
5.1 广西干栏式民居设计理念合理性分析 | 第75-76页 |
5.2 广西干栏式民居局限性分析 | 第76-77页 |
5.3 传承——保护与改造 | 第77-78页 |
5.4 借鉴——传统干栏式民居的设计思想 | 第78页 |
5.5 发展—探索新型地域建筑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