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基本框架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培训中的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2.2 胜任力模型理论概述 | 第23-24页 |
2.2.1 胜任力冰山模型 | 第23-24页 |
2.2.2 胜任力洋葱模型 | 第24页 |
2.3 胜任力模型对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作用 | 第24-25页 |
2.3.1 胜任力模型是青年教师培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4页 |
2.3.2 胜任力模型能够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素质培训的针对性 | 第24页 |
2.3.3 胜任力模型是评价青年教师培训效果的依据 | 第24-25页 |
2.4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 | 第25-32页 |
2.4.1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工作内容和特点 | 第25页 |
2.4.2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 | 第25-32页 |
第三章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能力素质培训体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2-48页 |
3.1 XC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 第32-34页 |
3.1.1 XC职业技术学院的性质与主要任务 | 第32-33页 |
3.1.2 XC职业技术学院的组织架构 | 第33页 |
3.1.3 XC职业技术学院师资状况 | 第33-34页 |
3.2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能力素质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3.2.1 青年教师的职称结构 | 第34-35页 |
3.2.2 青年教师科研经历 | 第35页 |
3.2.3 青年教师队伍学历构成 | 第35-36页 |
3.2.4 青年教师工龄构成 | 第36-37页 |
3.2.5 青年教师企业经历 | 第37页 |
3.3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 第37-44页 |
3.3.1 XC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展的青年教师培训活动 | 第37-38页 |
3.3.2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培训满意度调查 | 第38-44页 |
3.4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4-48页 |
3.4.1 培训工作组织过程和制度存在缺陷 | 第44-45页 |
3.4.2 培训需求分析不完善、不系统 | 第45页 |
3.4.3 培训体系与学院长远发展战略未能紧密结合 | 第45-46页 |
3.4.4 培训项目形式单一 | 第46页 |
3.4.5 培训工作投入有限 | 第46-48页 |
第四章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能力素质培训体系优化设计 | 第48-54页 |
4.1 设计目标与思路 | 第48-49页 |
4.1.1 设计目标 | 第48页 |
4.1.2 设计思路 | 第48-49页 |
4.2 培训需求分析 | 第49-50页 |
4.2.1 组织需求 | 第49页 |
4.2.2 工作需求 | 第49页 |
4.2.3 青年教师的需求 | 第49-50页 |
4.3 培训体系设计 | 第50-54页 |
4.3.1 培训课程设计 | 第50-51页 |
4.3.2 培训方式的选择 | 第51页 |
4.3.3 培训效果的评估 | 第51-54页 |
第五章 XC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能力素质培训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4-58页 |
5.1 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新理念 | 第54页 |
5.2 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 第54-55页 |
5.3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 第55-56页 |
5.4 实施定期考核 | 第56页 |
5.5 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 | 第56-57页 |
5.6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60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58-59页 |
6.1.1 构建了青年教师素养胜任力模型 | 第58页 |
6.1.2 青年教师队伍的结构较为良好,师资力量比较强 | 第58页 |
6.1.3 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6.1.4 重新设计了青年教师能力素质培训体系 | 第59页 |
6.1.5 青年教师能力素质培训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9页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附录A | 第60-62页 |
附录B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