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每角粒数主效QTL-qSN.A6的精细定位和细胞学机制解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3页 |
| 1.1 种子形成和发育的过程 | 第12-15页 |
| 1.1.1 胚珠的形成 | 第12-13页 |
| 1.1.2 花粉发育 | 第13-14页 |
| 1.1.3 受精过程 | 第14-15页 |
| 1.1.4 胚胎的发育 | 第15页 |
| 1.2 影响植物种子数目的因素 | 第15-16页 |
| 1.3 植物种子数目的相关基因 | 第16-17页 |
| 1.4 油菜每角粒数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1.4.1 油菜每角粒数的普通遗传学研究 | 第17-18页 |
| 1.4.2 油菜每角粒数的QTL定位 | 第18-20页 |
| 1.4.2.1 不同分离群体及其类型选择 | 第18-19页 |
| 1.4.2.2 目前油菜中定位到的每角粒数QTL | 第19-20页 |
| 1.4.3 油菜每角粒数的QTL克隆 | 第20页 |
| 1.5 QTL克隆的方法与策略 | 第20-22页 |
| 1.5.1 图位克隆 | 第21页 |
| 1.5.2 T-DNA技术 | 第21页 |
| 1.5.3 候选基因法 | 第21-22页 |
| 1.5.4 表达谱分析法 | 第22页 |
| 1.6 本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qSN.A6的精细定位 | 第23-35页 |
| 2.1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23页 |
| 2.2 近等基因系的遗传前景和背景筛选 | 第23页 |
| 2.3 近等基因系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23页 |
| 2.4 田间试验与性状考察 | 第23页 |
| 2.5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2.6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5-31页 |
| 2.6.1 DNA的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 2.6.2 PCR反应 | 第26-27页 |
| 2.6.3 基因型的鉴定 | 第27-30页 |
| 2.6.3.1 目标QTL区间分子标记的加密 | 第27-28页 |
| 2.6.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8-29页 |
| 2.6.3.3 毛细管电泳 | 第29-30页 |
| 2.6.4 基因型统计 | 第30-31页 |
| 2.7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2.7.1 目标QTL分子标记的加密 | 第31-32页 |
| 2.7.2 重组单株筛选 | 第32页 |
| 2.7.3 精细定位分析 | 第32-34页 |
| 2.7.4 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qSN.A6细胞学解析 | 第35-40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3.1.2 试剂与设备 | 第35页 |
| 3.2 胚珠数目的观测 | 第35-36页 |
| 3.2.1 实验步骤 | 第35-36页 |
| 3.2.2 结果与分析 | 第36页 |
| 3.3 胚囊可育性分析 | 第36-38页 |
| 3.3.1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 3.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3.4 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学观测 | 第38-40页 |
| 3.4.1 实验步骤 | 第38页 |
| 3.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小结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附录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