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及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的概况及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的概况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2-14页 |
2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第14-24页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和层次 | 第14-16页 |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企业战略的层次 | 第14-16页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第16-21页 |
2.2.1 一般竞争战略 | 第16-17页 |
2.2.2 五种力量模型 | 第17-18页 |
2.2.3 价值链与VRIO分析理论 | 第18-20页 |
2.2.4 SWOT分析 | 第20-21页 |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21-24页 |
3 渝江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24-35页 |
3.1 渝江公司简介 | 第24-27页 |
3.2 渝江公司社会环境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消费结构的变化带来汽车消费的升温 | 第27页 |
3.2.2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给相关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 第27-28页 |
3.2.3 成渝地区汽车整车企业发展势头看好 | 第28页 |
3.2.4 汽车零部件维修市场潜力巨大 | 第28-29页 |
3.2.5 国家政策的扶持将会促进汽车及其零部件工业的快速发展 | 第29页 |
3.2.6 汽车价格下滑与摩托车行业不景气给渝江公司带来较大影响 | 第29-30页 |
3.3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第30-32页 |
3.3.1 竞争者分析 | 第30-31页 |
3.3.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第31页 |
3.3.3 替代品分析 | 第31页 |
3.3.4 供应商分析 | 第31页 |
3.3.5 购买者分析 | 第31-32页 |
3.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第32-35页 |
4 渝江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35-51页 |
4.1 组织结构分析 | 第35-38页 |
4.2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 第38-42页 |
4.2.1 渝江公司人员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4.2.2 渝江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 第40-41页 |
4.2.3 渝江公司的培训状况 | 第41页 |
4.2.4 渝江公司的激励机制分析 | 第41-42页 |
4.3 财务会计分析 | 第42-43页 |
4.4 生产运作分析 | 第43-45页 |
4.4.1 渝江公司的生产设备齐全,加工手段单一 | 第43-44页 |
4.4.2 渝江公司高效的现场管理 | 第44页 |
4.4.3 渝江公司高要求的质量管理 | 第44-45页 |
4.5 市场营销分析 | 第45-47页 |
4.5.1 渝江公司销售市场构成 | 第45-46页 |
4.5.2 渝江公司在重庆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很高,营销能力很强 | 第46-47页 |
4.6 研究与开发分析 | 第47-48页 |
4.7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第48-49页 |
4.8 渝江公司价值链分析 | 第49-51页 |
5 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51-56页 |
5.1 渝江公司的战略定位 | 第51页 |
5.2 渝江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51-56页 |
5.2.1 TOWS矩阵 | 第51-53页 |
5.2.2 渝江公司的扭转型战略 | 第53-54页 |
5.2.3 “主动防御,重点出击”战略的战略目标 | 第54-55页 |
5.2.4 渝江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 | 第55-56页 |
6 战略实施与控制 | 第56-65页 |
6.1 战略实施建议 | 第56-61页 |
6.1.1 渝江公司企业文化的重塑 | 第56页 |
6.1.2 渝江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 | 第56-58页 |
6.1.3 增强渝江公司的研究实力 | 第58-59页 |
6.1.4 建立渝江公司在生产制造上核心竞争能力 | 第59-60页 |
6.1.5 构筑渝江公司新的业务组合 | 第60页 |
6.1.6 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辅助作用 | 第60-61页 |
6.2 渝江公司的战略控制方式 | 第61-63页 |
6.3 渝江公司的战略控制重点 | 第63-65页 |
7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