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扭转刚度的箱形空心楼板拟梁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空心楼盖概述 | 第8-12页 |
1.1.1 空心楼盖的兴起和发展 | 第8-11页 |
1.1.2 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技术优势及效益 | 第11-12页 |
1.2 空心楼盖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连续化分析 | 第12-14页 |
1.2.2 离散化分析 | 第14-16页 |
1.3 空心楼盖的设计计算方法 | 第16-22页 |
1.3.1 直接设计法 | 第16-17页 |
1.3.2 等代框架法 | 第17-20页 |
1.3.3 拟板法 | 第20-21页 |
1.3.4 拟梁法 | 第21-22页 |
1.4 选题背景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2 忽略整体性对拟梁法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24-36页 |
2.1 本章所用有限元软件 | 第24-26页 |
2.2 单元选择及收敛控制 | 第26-29页 |
2.2.1 实体单元选择 | 第26-28页 |
2.2.2 梁单元选择 | 第28-29页 |
2.3 有限元软件的准确性验证 | 第29-32页 |
2.4 拟梁法中扭转刚度的影响 | 第32-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拟梁法中楼板整体性的考虑方法 | 第36-44页 |
3.1 薄壁箱形截面的扭转理论 | 第36-39页 |
3.2 基于多箱室扭转理论的扭转刚度修正 | 第39-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考虑扭转刚度修改的拟梁法数值验证 | 第44-70页 |
4.1 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 第44-46页 |
4.1.1 柱上梁的扭转常数 | 第44-45页 |
4.1.2 板柱结点刚域 | 第45页 |
4.1.3 本文梁模型的加载 | 第45-46页 |
4.2 模型设计 | 第46-49页 |
4.2.1 支承条件及拟梁方式 | 第46页 |
4.2.2 模型的具体几何尺寸及对比的力学指标 | 第46-49页 |
4.3 四边支承模型结果 | 第49-53页 |
4.3.1 模型一结果 | 第50-51页 |
4.3.2 模型二结果 | 第51-53页 |
4.4 带柱的单板格模型结果 | 第53-59页 |
4.4.1 模型三结果 | 第53-56页 |
4.4.2 模型四结果 | 第56-59页 |
4.5 带柱的四板格模型结果 | 第59-64页 |
4.5.1 模型五结果 | 第59-61页 |
4.5.2 模型六结果 | 第61-64页 |
4.6 考虑扭转刚度拟梁法的进一步简化 | 第64-68页 |
4.6.1 本文的归并梁模型 | 第64-65页 |
4.6.2 归并梁法的计算结果 | 第65-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