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缘起 | 第15-16页 |
1.1.1 我国历史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但保护现状严峻 | 第15页 |
1.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战略要求 | 第15-16页 |
1.1.3 贵州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和政策扶持 | 第16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8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文化生态学理论及村寨规划现状研究 | 第21-43页 |
2.1 文化生态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1-33页 |
2.1.1 国外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概述 | 第21-23页 |
2.1.2 我国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概况 | 第23-28页 |
2.1.3 文化生态学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3页 |
2.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33-37页 |
2.2.1 国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2.2.2 中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相关理论 | 第35-37页 |
2.3 国内外特色村寨规划与实践研究 | 第37-41页 |
2.3.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 | 第37-40页 |
2.3.2 国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格凸河苗寨文化保护与开发中文化生态学的引入 | 第43-53页 |
3.1 格凸河景区苗寨现状概况 | 第43-46页 |
3.1.1 格凸河景区现场调研 | 第43-44页 |
3.1.2 区位概况 | 第44-45页 |
3.1.3 交通联系 | 第45页 |
3.1.4 行政区划 | 第45页 |
3.1.5 人口构成和社会经济条件 | 第45-46页 |
3.2 当代背景下格凸河苗寨的价值与开发的必要性 | 第46-48页 |
3.2.1 格凸河聚落文化的当代价值 | 第46-48页 |
3.2.2 当代格凸河苗寨开发的必要性 | 第48页 |
3.3 传统格凸河苗寨保护与开发问题溯源 | 第48-50页 |
3.3.1 重单一文化保护,轻文化系统保护 | 第48-49页 |
3.3.2 侧重不同的各类规划衔接较差 | 第49页 |
3.3.3 “定格历史”的保护 | 第49页 |
3.3.4 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49-50页 |
3.4 引入文化生态学的原因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格凸河苗寨的文化生态构成 | 第53-89页 |
4.1 格凸河苗寨的文化生态结构 | 第53-56页 |
4.1.1 从文化学角度认识格凸河苗寨 | 第53-54页 |
4.1.2 从生态学角度认识格凸河苗寨 | 第54-55页 |
4.1.3 格凸河苗寨文化生态系统 | 第55-56页 |
4.2 格凸河苗寨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56-62页 |
4.2.1 自然环境 | 第56-61页 |
4.2.2 人文环境 | 第61-62页 |
4.3 格凸河苗寨的文化生态资源要素 | 第62-83页 |
4.3.1 自然环境要素 | 第62-66页 |
4.3.2 聚落肌理形态 | 第66-73页 |
4.3.3 建筑空间 | 第73-78页 |
4.3.4 传统生活与行为方式 | 第78-82页 |
4.3.5 民俗文化符号 | 第82-83页 |
4.4 格凸河苗寨生态学进化 | 第83-88页 |
4.4.1 原苗寨聚落文化生态系统产生的变化 | 第84-86页 |
4.4.2 文化生态进化动力机制 | 第86-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格凸河苗寨保护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 第89-95页 |
5.1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苗寨规划理论基本观点 | 第89-91页 |
5.1.1 系统观与整体观 | 第89页 |
5.1.2 共生观 | 第89-90页 |
5.1.3 生态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观 | 第90-91页 |
5.1.4 生态进化观点 | 第91页 |
5.2 格凸河苗寨保护开发的主要目标 | 第91-92页 |
5.2.1 提升格凸河地区文化地位 | 第91页 |
5.2.2 维持大环境下村寨文化生态系统平衡 | 第91-92页 |
5.2.3 满足当代人文与生态协同发展要求 | 第92页 |
5.3 格凸河苗寨保护开发的基本原则 | 第92页 |
5.3.1 系统原则 | 第92页 |
5.3.2 生态效率最优原则 | 第92页 |
5.3.3 多元共生原则 | 第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6 格凸河苗寨规划策略研究 | 第95-147页 |
6.1 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开发策略框架 | 第97-99页 |
6.1.1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对象认知 | 第97页 |
6.1.2 文化生态环境的动态保护 | 第97-98页 |
6.1.3 文化物种的多样性维护 | 第98页 |
6.1.4 文化生态位引导下的规模调控与文化资源整合 | 第98-99页 |
6.1.5 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特征强化 | 第99页 |
6.1.6 文化生态链的完善与优化 | 第99页 |
6.2 文化生态资源网络建构 | 第99-106页 |
6.2.1 资源类型划分 | 第99-101页 |
6.2.2 景观资源价值评价 | 第101-102页 |
6.2.3 生态斑块的评价分级 | 第102-105页 |
6.2.4 构建保护开发网络系统 | 第105-106页 |
6.3 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保护分区划定 | 第106-108页 |
6.4 文化生态位观点下人工干扰斑块整合 | 第108-121页 |
6.4.1 原有居民点调控 | 第109-114页 |
6.4.2 外来游客规模控制 | 第114-117页 |
6.4.3 人工干扰斑块的文化生态位承续 | 第117-121页 |
6.5 文化生态资源的空间引导和功能性重塑 | 第121-138页 |
6.5.1 文化生态网络格局的空间重构 | 第122-126页 |
6.5.2 自然生态斑块的文化保护 | 第126-132页 |
6.5.3 凝炼强化格凸河苗寨空间文化特征 | 第132-135页 |
6.5.4 对民族文化规定方式的承载 | 第135-136页 |
6.5.5 文化生态廊道的完善与优化 | 第136-138页 |
6.6 构建完善文化生态链,保障活态史诗的活态传承 | 第138-145页 |
6.6.1 文化资源保护——动态创造和保护格凸河文化生态氛围 | 第140页 |
6.6.2 文化生产者——原住民的保护机制 | 第140-142页 |
6.6.3 文化传播——媒介、载体、形式 | 第142-14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147-149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47-148页 |
7.2 论文的创新点与有待深化的问题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5页 |
附录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