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总体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可能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理论诠释 | 第19-39页 |
2.1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内涵、来源及其价值 | 第19-28页 |
2.1.1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内涵 | 第19-23页 |
2.1.2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来源 | 第23-25页 |
2.1.3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价值 | 第25-28页 |
2.2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发展历程:行政学科史维度 | 第28-34页 |
2.2.1 传统公共行政——摒弃压制 | 第29-31页 |
2.2.2 新公共行政——开始兴起 | 第31-32页 |
2.2.3 新公共管理——分离发展 | 第32-33页 |
2.2.4 新公共服务——全面深化 | 第33-34页 |
2.3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发展层次:道德发展阶段维度 | 第34-39页 |
2.3.1 道德发展理论与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 | 第34-36页 |
2.3.2 前道德阶段——缺失层次 | 第36-37页 |
2.3.3 习惯道德阶段——提升层次 | 第37页 |
2.3.4 自律道德阶段——最高层次 | 第37-39页 |
第3章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 第39-49页 |
3.1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缺失的表现 | 第39-42页 |
3.1.1 自主意识丧失,完全依附组织 | 第39-40页 |
3.1.2 代理转换泛化,盲目服从权威 | 第40页 |
3.1.3 自主能力匮乏,常陷选择困境 | 第40-41页 |
3.1.4 伦理道德缺失,“应声虫”现象普遍 | 第41-42页 |
3.2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缺失的原因 | 第42-45页 |
3.2.1 传统行政文化的羁绊 | 第42页 |
3.2.2 科层组织结构的阻碍 | 第42-43页 |
3.2.3 相关制度机制不完善 | 第43-44页 |
3.2.4 行政人员素质的制约 | 第44-45页 |
3.3 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缺失的消极影响 | 第45-49页 |
3.3.1 行政伦理失范,损害公共利益 | 第45-46页 |
3.3.2 权力自律不足,助长本位主义 | 第46-47页 |
3.3.3 治理职能弱化,削弱治理能力 | 第47-49页 |
第4章 实现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路径选择 | 第49-61页 |
4.1 制度与文化的规范和引导 | 第49-52页 |
4.1.1 完善制度伦理: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 | 第49-51页 |
4.1.2 转变传统行政文化观念: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 | 第51页 |
4.1.3 塑造适宜的组织文化:重德、公益、民主 | 第51-52页 |
4.2 行政组织结构变革的助推 | 第52-53页 |
4.2.1 构建“扁平型”组织结构 | 第52页 |
4.2.2 构建“解制型”行政组织 | 第52-53页 |
4.3 相关机制的保障 | 第53-57页 |
4.3.1 建立伦理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4.3.2 完善伦理问责机制 | 第54-55页 |
4.3.3 健全救济保护机制 | 第55-56页 |
4.3.4 构建道德奖惩机制 | 第56-57页 |
4.3.5 强化教育培训机制 | 第57页 |
4.4 行政人员素质提升的内化 | 第57-61页 |
4.4.1 超越组织身份认同,定位伦理角色 | 第57-58页 |
4.4.2 整合三种道德能力,强化选择能力 | 第58-59页 |
4.4.3 塑造自主行政人格,升华伦理行为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