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型立交的设置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变异型立交设置研究 | 第17-30页 |
2.1 山区互通式立交特性分析 | 第17-19页 |
2.1.1 山区互通式立交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2 山区互通式立交的设置原则 | 第18-19页 |
2.2 山区互通式立交分类及常用型式 | 第19-24页 |
2.2.1 山区互通式立交的分类 | 第19页 |
2.2.2 山区互通式立交常用型式 | 第19-24页 |
2.3 变异型立交的设置 | 第24-29页 |
2.3.1 变异型立交设置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3.2 变异型立交匝道设置形式 | 第25-28页 |
2.3.3 变异型立交特性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变异型立交安全性设计研究 | 第30-42页 |
3.1 变异型立交安全设计指标 | 第30-32页 |
3.2 变异型立交匝道线形安全性设计 | 第32-36页 |
3.2.1 变异型立交匝道的安全性分析 | 第33-34页 |
3.2.2 变异型立交匝道安全性几何设计 | 第34-36页 |
3.3 变异型立交主线范围安全性设计 | 第36-38页 |
3.3.1 变异型立交主线范围内安全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2 变异型立交主线范围安全设计 | 第37-38页 |
3.4 变异型立交出入口安全性设计 | 第38-41页 |
3.4.1 变异型立交出入口安全性分析 | 第38-40页 |
3.4.2 变异型立交出入口安全设计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变异型立交安全性评价 | 第42-59页 |
4.1 变异型立交安全评价的体系分析 | 第42-45页 |
4.1.1 传统立交的安全评价体系分析 | 第42-43页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3页 |
4.1.3 变异型立交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3-45页 |
4.2 匝道安全性评价 | 第45-50页 |
4.2.1 平面 | 第45-46页 |
4.2.2 纵断面 | 第46-48页 |
4.2.3 横断面 | 第48-49页 |
4.2.4 匝道视距 | 第49-50页 |
4.3 主线安全性评价 | 第50-53页 |
4.3.1 集散车道 | 第50-52页 |
4.3.2 交通标志设施 | 第52-53页 |
4.4 出入口安全性评价 | 第53-58页 |
4.4.1 变速车道 | 第53-56页 |
4.4.2 出入口视距 | 第56-57页 |
4.4.3 出入口间距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59-64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9-60页 |
5.2 安全评价 | 第60-63页 |
5.2.1 匝道安全性评价 | 第60-61页 |
5.2.2 主线安全性评价 | 第61-62页 |
5.2.3 出入口安全性评价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4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