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1.2.1 国外发展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2 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28页 |
2.1 快速公交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性分析 | 第15-19页 |
2.1.1 快速公交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15-18页 |
2.1.2 快速公交系统特性分析 | 第18-19页 |
2.2 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7页 |
2.2.1 专用道路的影响分析 | 第19-21页 |
2.2.2 停靠站台的影响分析 | 第21-23页 |
2.2.3 快速公交车辆的影响分析 | 第23页 |
2.2.4 运营组织形式的影响分析 | 第23-24页 |
2.2.5 信号交叉口的影响分析 | 第24-27页 |
2.2.6 智能系统控制的影响分析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28-50页 |
3.1 理想条件下基本通行能力的数学模型 | 第28页 |
3.2 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的计算 | 第28-49页 |
3.2.1 不同交通物理设施对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的影响与联系 | 第28-29页 |
3.2.2 快速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 | 第29-45页 |
3.2.3 快速公交专用道基本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3.2.4 信号交叉口中央公交专用进口道通行能力计算 | 第46-48页 |
3.2.5 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集成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仿真验证 | 第50-57页 |
4.1 仿真软件 VISSIM 的简介 | 第50-51页 |
4.2 基于 VISSIM 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4.2.1 仿真方案确定 | 第51-52页 |
4.2.2 仿真建模过程 | 第52-53页 |
4.3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3.1 公式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4.3.2 仿真结果 | 第55-56页 |
4.3.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页 |
创新点 | 第57页 |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