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框架 | 第13-16页 |
1.4.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2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4-15页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商业地产及其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16-30页 |
2.1 商业地产投资的概述 | 第16-23页 |
2.1.1 商业地产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房地产投资的特性 | 第16-18页 |
2.1.3 商业地产投资的特性 | 第18-19页 |
2.1.4 我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1.5 我国商业地产投资快速发展的原因 | 第20-22页 |
2.1.6 我国商业地产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2.2 风险管理 | 第23-30页 |
2.2.1 风险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风险的性质 | 第23-24页 |
2.2.3 风险的分类 | 第24页 |
2.2.4 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24-25页 |
2.2.5 风险管理的内容 | 第25-30页 |
第三章 商业地产投资的风险管理 | 第30-37页 |
3.1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 | 第30-34页 |
3.1.1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性质 | 第30-31页 |
3.1.2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3.1.3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3.2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评价 | 第34-37页 |
3.2.1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评价程序 | 第34-35页 |
3.2.2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评价方法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模糊灰色熵权评价模型 | 第37-44页 |
4.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7页 |
4.2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模糊灰色熵权综合评价模型 | 第37-41页 |
4.2.1 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 | 第37-38页 |
4.2.3 风险及其可靠度等级标准 | 第38-39页 |
4.2.4 评价指标样本矩阵的确定 | 第39页 |
4.2.5 白化权函数的构造 | 第39-40页 |
4.2.6 灰色评价矩阵的计算 | 第40-41页 |
4.2.7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值 | 第41页 |
4.3 风险可靠度的计算 | 第41-44页 |
4.3.1 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 第41页 |
4.3.2 熵的概念 | 第41-42页 |
4.3.3 熵权法确定风险可靠度的步骤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44-4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4页 |
5.2 投资项目风险的识别 | 第44页 |
5.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 | 第44-48页 |
第六章 商业地产投资风险防范与规避 | 第48-53页 |
6.1 立项阶段方面 | 第48-49页 |
6.1.1 深入调研工作 | 第48页 |
6.1.2 合理选址 | 第48-49页 |
6.1.3 正确选择商业业态 | 第49页 |
6.2 融资阶段 | 第49-50页 |
6.2.1 转移或者自留利率风险 | 第49页 |
6.2.2 防范开发成本风险 | 第49-50页 |
6.3 建设阶段 | 第50页 |
6.4 经营阶段 | 第50-52页 |
6.4.1 树立投资靠商业经营增值的正确开发理念 | 第50-51页 |
6.4.2 商业策划是第一要务 | 第51页 |
6.4.3 高效的决策管理团队 | 第51-52页 |
6.5 政策风险的防范 | 第52-5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7.1 总结 | 第53页 |
7.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