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由案件引发的困惑——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反思 | 第10-18页 |
一、从周香华案件说起 | 第10-11页 |
二、退休歧视诉讼:拷问现行退休政策 | 第11-15页 |
(一) 男女退休年龄歧视产生的原因 | 第11-12页 |
(二) 男女退休年龄歧视造成的后果 | 第12-14页 |
(三) 法律从保护到歧视的嬗变 | 第14-15页 |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反思的视角与路径 | 第15-16页 |
(一) 性别反思视角的选择 | 第15页 |
(二) 反思路径的交待 | 第15-16页 |
四、创新点与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男女退休年龄立法困境 | 第18-27页 |
一、同龄退休的“两难”窘境 | 第18-20页 |
(一) 平等的复杂性:围绕同龄退休的争议 | 第18-19页 |
(二) 平等并非同等 | 第19-20页 |
二、性别平等的路径 | 第20-24页 |
(一) 性别平等路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二) 争论焦点:是否给予妇女特殊保护 | 第23-24页 |
三、陷入“差异困境”——法律的“同等对待”抑或“差别对待”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突围:平等标准重构与立法观念的转变 | 第27-39页 |
一、女性主义法学对平等的探索 | 第28-33页 |
(一) 淡化差异,法律同等对待——自由女性主义法学的抗争 | 第28-30页 |
(二) 强调差异,法律特殊对待——文化女性主义法学和激进女性主义法学 | 第30-31页 |
(三) 开放性视角和差异的绝对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法学 | 第31-33页 |
二、一个新的平等标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法学出发 | 第33-35页 |
(一) 性别平等内涵的扩展 | 第33-34页 |
(二) 差异内涵的扩展 | 第34页 |
(三) 超越二元对立:形式平等-实质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34-35页 |
三、立法理念转变是男女退休年龄立法的基础 | 第35-36页 |
四、立法理念转变的内容 | 第36-39页 |
(一) 兼顾不同女性群体的差异需求 | 第36页 |
(二) 强调自由选择权 | 第36-37页 |
(三) 立法标准转向公正和保障人权标准 | 第37页 |
(四) 法律设计重点由“保护”改为“赋权”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弹性退休年龄制度:中国性别平等法律实践的建议 | 第39-47页 |
一、弹性退休年龄制度的理论与国外实践 | 第39-41页 |
(一) 弹性退休制度的概念 | 第39页 |
(二) 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 | 第39-40页 |
(三) 自由与弹性:海外弹性退休制度 | 第40-41页 |
二、弹性退休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41-43页 |
(一) 通过法定自由选择权消除性别歧视 | 第41页 |
(二) 依据差异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 第41-42页 |
(三) 国家与劳动者双赢:减轻养老金压力 | 第42-43页 |
三、弹性退休制度的中国模式 | 第43-47页 |
(一) 原则 | 第43-44页 |
(二) 渐进实施方案 | 第44-45页 |
(三) 辅助措施 | 第45-47页 |
结语:漫长的变革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