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青海湖现代沉积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29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2-24页
        1.2.1 现代沉积的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2 源-汇体系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3 现代沉积体系相关研究技术第22-23页
        1.2.4 青海湖现代沉积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4-25页
    1.4 技术路线第25-26页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第26-27页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27-29页
        1.6.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第27-28页
        1.6.2 论文的创新点第28-29页
第2章 区域地理和地质概况及体系划分第29-41页
    2.1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第29-30页
    2.2 青海湖的气候特征第30-33页
    2.3 青海湖的水文特征第33-34页
    2.4 青海湖盆地的地层特征第34-37页
    2.5 青海湖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第37-39页
    2.6 青海湖区的湖岸线变迁第39页
    2.7 “源-汇”沉积体系的划分第39-41页
第3章 日月山/野牛山-倒淌河-有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第41-54页
    3.1 日月山东段/野牛山/青海南山东段的物源区特征第42-43页
        3.2.1 岩性特征第42页
        3.2.2 地貌特征第42页
        3.2.3 降雨和植被特征第42-43页
    3.2 古倒淌河第43-47页
        3.2.1 古倒淌河第43-44页
        3.2.2 冲积扇第44-47页
    3.3 今倒淌河第47-49页
    3.4 倒淌河三角洲第49页
    3.5 耳海第49-52页
    3.6 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青海南山-冲积扇-扇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第54-81页
    4.1 青海南山西段和中段的物源区特征第55-57页
        4.1.1 岩性特征第55页
        4.1.2 地貌特征第55页
        4.1.3 降雨特征第55-56页
        4.1.4 植被特征第56-57页
    4.2 冲积扇相第57-58页
    4.3 扇三角洲相第58-60页
    4.4 滨岸相第60-78页
        4.4.1 现代滨岸相第60-62页
        4.4.2 湖滩岩第62-71页
        4.4.3 古滨岸相第71-78页
    4.5 小结第78-81页
第5章 布哈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第81-102页
    5.1 布哈河流域内的物源区特征第82-84页
        5.1.1 岩性特征第82页
        5.1.2 流域内的自然概况特征第82-84页
    5.2 布哈河第84-87页
        5.2.1 集水段第84页
        5.2.2 辫状河段第84页
        5.2.3 辫状河与曲流河共存段第84-85页
        5.2.4 曲流河段第85-87页
    5.3 布哈河三角洲第87-100页
        5.3.1 布哈河三角洲平原第87-88页
        5.3.2 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第88-95页
        5.3.3 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的地球化学特征第95-100页
        5.3.4 布哈河前三角洲第100页
    5.4 小结第100-102页
第6章 大通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第102-114页
    6.1 大通山西段和东段的物源区特征第102-104页
        6.1.1 岩性特征第102-103页
        6.1.2 地貌特征第103页
        6.1.3 气候特征第103-104页
        6.1.4 植被特征第104页
    6.2 大通山冲积扇第104-108页
        6.2.1 刚察冲积扇第105-106页
        6.2.2 果洛冲积扇第106-108页
    6.3 刚察扇三角洲第108-109页
    6.4 辫状河段第109-110页
    6.5 沙柳河三角洲第110-112页
    6.6 小结第112-114页
第7章 哈尔盖河/甘子河-有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第114-126页
    7.1 大通山东北段的物源区特征第115页
        7.1.1 岩性特征第115页
        7.1.2 地貌特征第115页
        7.1.3 降雨和植被特征第115页
    7.2 哈尔盖河第115-122页
        7.2.1 辫状河段第115-116页
        7.2.2 曲流河段第116-117页
        7.2.3 北支曲流河三角洲第117-119页
        7.2.4 障壁岛-泻湖第119-121页
        7.2.5 南支曲流河河口区第121-122页
    7.3 甘子河河口区第122-124页
    7.4 小结第124-126页
第8章 团保山/达坂山-冲积扇/滨岸-风成沉积体系第126-144页
    8.1 团保山/达坂山/日月山西段的物源区特征第127-129页
        8.1.1 岩性特征第127页
        8.1.2 地貌特征第127页
        8.1.3 降雨和植被特征第127-129页
    8.2 冲积扇相第129页
    8.3 古滨岸相第129-133页
        8.3.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129-131页
        8.3.2 岩相类型第131-133页
        8.3.3 古滨岸相沉积模式第133页
    8.4 风成相第133-142页
        8.4.1 湖滨风成相的沉积环境第133-136页
        8.4.2 湖滨风成沙丘的类型第136-139页
        8.4.3 湖滨风成沙丘的沙源第139-141页
        8.4.4 湖滨风成沙丘的形成机制第141-142页
    8.5 小结第142-144页
第9章 湖泊沉积体系第144-153页
    9.1 滨湖亚相第146-147页
        9.1.1 滨湖亚相的沉积特征第146页
        9.1.2 滨湖亚相的控制因素第146-147页
    9.2 浅湖亚相第147-150页
        9.2.1 浅湖亚相的沉积特征第147-148页
        9.2.2 浅湖亚相的控制因素第148-150页
    9.3 半深湖-深湖亚相第150-151页
        9.3.1 半深湖-深湖亚相的沉积特征第150页
        9.3.2 半深湖-深湖亚相的控制因素第150-151页
    9.4 湖湾及泻湖亚相第151页
    9.5 小结第151-153页
第10章 区域沉积体系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及油气地质意义第153-175页
    10.1 区域沉积体系特征第153-161页
        10.1.1 前人对青海湖现代沉积的认识第153-154页
        10.1.2“源-汇”沉积体系的特征和分析第154-157页
        10.1.3 沉积相类型的新发现第157-158页
        10.1.4 青海湖现代沉积体系平面图第158-161页
    10.2 主控因素分析第161-173页
        10.2.1 风场第161-164页
        10.2.2 物源第164-166页
        10.2.3 湖盆第166-167页
        10.2.4“风-源-湖”系统的建立及沉积模式第167-173页
    10.3 油气地质意义第173-175页
第11章 结论第175-176页
致谢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8页
附录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栾川火神庙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下一篇:辽宁鸭绿江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