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

异形桥梁优化设计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4-4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1.2 基于模态参数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第16-33页
        1.2.1 基于频率参数的损伤识别第16-17页
        1.2.2 基于振型参数的损伤识别第17-25页
        1.2.3 基于频响函数参数的损伤识别第25-26页
        1.2.4 基于计算智能方法的损伤识别第26-33页
    1.3 异形桥梁结构性能分析研究现状第33-38页
        1.3.1 异形桥梁静动力性能分析第34-36页
        1.3.2 异形桥梁参数影响评价第36-38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2章 异形混凝土桥梁受力特性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第40-60页
    2.1 引言第40-42页
    2.2 基于正交试验与层次分析的综合权重计算模型第42-46页
        2.2.1 正交试验分析第42-43页
        2.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影响权重计算第43-46页
    2.3 典型异形桥梁模型建立第46-47页
    2.4 受力特性指标体系及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确定第47-50页
    2.5 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第50-58页
        2.5.1 单指标正交试验分析第50-56页
        2.5.2 受力特性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设计第56-58页
    2.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3章 基于模态柔度参数及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异形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第60-88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模态柔度参数第61-65页
        3.2.1 模态柔度计算理论第61-63页
        3.2.2 模态柔度差及其曲率第63-64页
        3.2.3 均匀荷载面曲率及其曲率差第64-65页
    3.3 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计算理论第65-71页
        3.3.1 遗传算法第65页
        3.3.2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第65-66页
        3.3.3 遗传算法的操作第66-68页
        3.3.4 支持向量机算法第68-71页
        3.3.5 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第71页
    3.4 基于模态柔度参数的异形桥梁损伤位置辨识第71-77页
        3.4.1 损伤识别工况建立第71-72页
        3.4.2 损伤位置识别结果第72-77页
    3.5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异形桥梁损伤程度识别第77-85页
        3.5.1 特征参数确定第77-78页
        3.5.2 基于频率变化率的损伤程度识别第78-80页
        3.5.3 基于振型比值的损伤程度识别第80-82页
        3.5.4 基于模态柔度差曲率的损伤程度识别第82-84页
        3.5.5 识别精度对比分析第84-85页
    3.6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4章 基于粒子群优化模糊 C 均值聚类的异形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第88-112页
    4.1 引言第88-89页
    4.2 理论基础第89-97页
        4.2.1 基于模态频率的损伤识别理论第89-91页
        4.2.2 粒子群优化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第91-97页
    4.3 异形桥梁模型建立及有限元损伤模拟第97-100页
        4.3.1 模型概况第97页
        4.3.2 异形桥梁模态分析第97-98页
        4.3.3 异形桥梁损伤位置选取及模拟第98-100页
    4.4 基于频率变化比聚类分析的异形桥梁损伤位置识别第100-106页
        4.4.1 模糊聚类损伤识别流程第100页
        4.4.2 模糊聚类损伤识别系统构建第100-105页
        4.4.3 损伤位置识别结果分析第105-106页
    4.5 基于 ULSCD 隶属度的异形桥梁损伤程度识别第106-110页
        4.5.1 损伤程度状态等级确定第106-107页
        4.5.2 损伤程度识别结果分析第107-110页
    4.6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5章 异形桥梁损伤识别中的影响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第112-134页
    5.1 引言第112-113页
    5.2 损伤程度对异形桥梁识别指标影响第113-115页
        5.2.1 损伤程度与模态振型差指标的关系第113-114页
        5.2.2 损伤程度与模态柔度指标的关系第114页
        5.2.3 损伤程度与模态曲率指标关系第114-115页
    5.3 传感器数量对异形桥梁识别指标影响第115-125页
        5.3.1 传感器数量与识别指标关系第115-120页
        5.3.2 传感器数量的识别效果评价第120-125页
    5.4 模态数量对异形桥梁识别指标影响第125-129页
        5.4.1 模态数量对振型差指标的影响第125-126页
        5.4.2 模态数量对模态柔度指标的影响第126-128页
        5.4.3 模态数量对模态曲率指标的影响第128-129页
    5.5 支点附近单元损伤识别第129-131页
        5.5.1 损伤单元确定第129-130页
        5.5.2 损伤识别效果第130-131页
    5.6 异形桥梁横向位置损伤识别第131-133页
        5.6.1 识别模型概况第131页
        5.6.2 纵向初步定位第131-132页
        5.6.3 横向损伤区域判定第132-133页
    5.7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8页
    6.1 结论第134-135页
    6.2 展望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6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级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沥青混合料水—温—光损伤特性及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