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外交
中文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0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21-24页 |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三、本文的体例与结构 | 第26-27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法律外交的基本理论 | 第30-58页 |
一、法律外交的概念 | 第30-35页 |
(一)法律外交的缘起 | 第30-31页 |
(二)法律外交概念的提出 | 第31-32页 |
(三)法律外交的定义 | 第32-33页 |
(四)法律外交的分类 | 第33-34页 |
(五)法律外交的属性与特征 | 第34-35页 |
二、法律外交的主体与客体 | 第35-36页 |
(一)法律外交的主体 | 第35-36页 |
(二)法律外交的客体 | 第36页 |
三、法律外交的基本原则 | 第36-39页 |
四、法律外交的目标与任务 | 第39-44页 |
(一) 法律外交的总目标与任务 | 第39-41页 |
(二)法律外交的阶段性目标 | 第41-44页 |
五、法律外交的表现形式 | 第44-58页 |
(一)以法律为基础的外交 | 第44-45页 |
(二)以法律为形式的外交 | 第45-46页 |
(三)以法律为内容的外交 | 第46-47页 |
(四)以法律为目的的外交 | 第47-48页 |
(五)以法律为手段的外交 | 第48页 |
(六)法律外交的实现途径 | 第48-58页 |
第三章 法律外交的域外实践和中国实践 | 第58-132页 |
一、欧美国家法律外交实践评析 | 第58-65页 |
(一)欧洲的法律外交实践的特点与成效 | 第58-63页 |
(二)美国的法律外交经验 | 第63-65页 |
二、国际组织的法律外交实践简况 | 第65-75页 |
(一)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 第65-68页 |
(二)国际及区域性法学法律组织 | 第68-75页 |
三、中国法律外交实践的历史与现状 | 第75-132页 |
(一)历史上的法律外交实践 | 第75-77页 |
(二)当代中国法律外交实践与个案分析 | 第77-120页 |
(三)当代中国开展法律外交的现状分析 | 第120-123页 |
(四)当代中国开展法律外交的特点 | 第123-129页 |
(五)当代中国开展法律外交面临的问题 | 第129-132页 |
第四章 法律外交的发展趋势 | 第132-148页 |
一、法律外交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 | 第132-134页 |
二、法律外交面临的新的国内环境 | 第134-137页 |
三、法律外交的发展趋势 | 第137-148页 |
(一)法律外交将成为外交的基本方式 | 第137-140页 |
(二)法律外交将成为国际法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第140-142页 |
(三)法律外交将加速推进国内法治进程 | 第142-144页 |
(四)中国将为推进法律外交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 第144-148页 |
第五章 新形势下开展法律外交的思考和建议 | 第148-168页 |
一、中国亟需将法律外交上升为国家战略 | 第148-151页 |
二、加快法律外交的体制与机制建设 | 第151-155页 |
(一)设立法律外交国家协调委员会 | 第151-152页 |
(二)驻外机构设立法务处或法务参赞 | 第152-153页 |
(三)重视发挥民间法律外交力量 | 第153-154页 |
(四)建立法律外交专家智库 | 第154-155页 |
三、完善涉外法律制度 | 第155-157页 |
(一)建立健全外事管理法律制度 | 第155页 |
(二)完善涉外法律体系 | 第155-157页 |
四、建设法律外交人才队伍 | 第157-160页 |
五、建立涉外法律服务全球网络 | 第160-161页 |
六、加强涉外法律研究 | 第161-163页 |
(一)加强对国外法律制度的研究 | 第161-162页 |
(二)加强对涉外法律问题的研究 | 第162页 |
(三)加强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创新 | 第162-163页 |
七、加强中国法律软实力输出 | 第163-168页 |
结论 | 第168-170页 |
附录 | 第170-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9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1-192页 |
后记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