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3-31页 |
1.2.1 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1.2.2 能源强度区域性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1.2.3 能源消费强度收敛性研究 | 第26-27页 |
1.2.4 城镇化进程与能源效率关系研究 | 第27-28页 |
1.2.5 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关系研究 | 第28-30页 |
1.2.6 文献评述 | 第30-31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1-37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31页 |
1.3.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1-32页 |
1.3.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主要创新 | 第32-35页 |
1.3.4 本文内容的逻辑路线 | 第35-37页 |
第2章 石油消费强度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57页 |
2.1 能源效率测度方法及分类剖析 | 第37-43页 |
2.1.1 能源效率测度理论 | 第37-38页 |
2.1.2 单要素测度方法 | 第38-40页 |
2.1.3 全要素测度方法 | 第40-42页 |
2.1.4 两种能源效率测度方法的比较 | 第42-43页 |
2.2 石油消费强度的提出与测度 | 第43-44页 |
2.3 石油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44-51页 |
2.3.1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 第45-47页 |
2.3.2 能源消费结构与人口结构 | 第47-48页 |
2.3.3 价格因素与政府政策 | 第48-49页 |
2.3.4 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 | 第49-51页 |
2.4 石油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计量识别 | 第51-55页 |
2.4.1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 第51-53页 |
2.4.2 指标的识别分析 | 第53-54页 |
2.4.3 检验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特征及演变 | 第57-81页 |
3.1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分析 | 第57-66页 |
3.1.1 经济背景概述 | 第57-58页 |
3.1.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3.1.3 中国石油消费分析 | 第59-65页 |
3.1.4 石油消费强度分析 | 第65-66页 |
3.2 石油消费强度的产业分析与主要生产部门分析 | 第66-73页 |
3.2.1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 | 第66-68页 |
3.2.2 中国各产业石油消费强度变化分析 | 第68-72页 |
3.2.3 主要生产部门石油消费强度分析 | 第72-73页 |
3.3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区域性分析 | 第73-80页 |
3.3.1 中国能源消费区域性分析 | 第73-74页 |
3.3.2 中国石油消费区域性分析 | 第74页 |
3.3.3 石油消费强度区域性分析 | 第74-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4章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性的动态分析 | 第81-103页 |
4.1 二维度区域划分 | 第81-84页 |
4.1.1 现有的经济研究区域划分方法总结 | 第81-82页 |
4.1.2 本文所用的区域划分思想阐释 | 第82-83页 |
4.1.3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石油能源强度的二维异质性区域划分 | 第83-84页 |
4.2 面板模型选择与数据检验 | 第84-92页 |
4.2.1 面板模型选择 | 第84-86页 |
4.2.2 指标的选择 | 第86-87页 |
4.2.3 面板数据的检验 | 第87-92页 |
4.3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的长期效应分析 | 第92-95页 |
4.4 基于PECM模型的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短期效应分析 | 第95-100页 |
4.4.1 PECM模型方法说明 | 第95-97页 |
4.4.2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的短期模型设定与估计 | 第97-98页 |
4.4.3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的短期效应分析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5章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收敛性检验 | 第103-115页 |
5.1 常用的研究收敛性模型方法 | 第103-108页 |
5.1.1 s 收敛模型 | 第103-104页 |
5.1.2 b 收敛模型 | 第104-105页 |
5.1.3 俱乐部收敛模型 | 第105页 |
5.1.4 空间计量方法 | 第105-106页 |
5.1.5 函数方法 | 第106-108页 |
5.2 中国石油能源强度收敛性的经验分析 | 第108-109页 |
5.3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成因诠释 | 第109-111页 |
5.4 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机制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第111-114页 |
5.4.1 面板差异化模型说明 | 第111-112页 |
5.4.2 区域划分及数据说明 | 第112-113页 |
5.4.3 估计结果分析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115-127页 |
6.1 城镇化对石油消费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115-118页 |
6.1.1 城镇化对石油消费强度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115-117页 |
6.1.2 城镇化进程对石油消费作用的过程分析 | 第117页 |
6.1.3 城镇化进程对石油消费强度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117-118页 |
6.2 面板门限模型介绍 | 第118-120页 |
6.3 基于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20-125页 |
6.3.1 变量选取 | 第120-121页 |
6.3.2 门限结构检验 | 第121-123页 |
6.3.3 分组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123-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7章 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127-141页 |
7.1 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127-128页 |
7.2 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8-130页 |
7.3 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设定与石油消费强度变点分析 | 第130-134页 |
7.3.1 区域划分与数据说明 | 第130-131页 |
7.3.2 模型形式设定 | 第131-132页 |
7.3.3 石油消费强度的人均产出变点分析 | 第132-134页 |
7.4 产业结构变动对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效应分析 | 第134-138页 |
7.4.1 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扩展 | 第134-135页 |
7.4.2 产业结构变动对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直接效应分析 | 第135-137页 |
7.4.3 产业结构变动对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间接动态效应分析 | 第137-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1页 |
结论 | 第141-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9页 |
附录 | 第169-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5-177页 |
后记 | 第177-178页 |